Board logo

標題: 西王母祖廟甘肅省涇川縣回山王母宮本尊金身在台巡安 [打印本頁]

作者: ㄚ土老師    時間: 2009-3-22 14:10     標題: 西王母祖廟甘肅省涇川縣回山王母宮本尊金身在台巡安

西王母的紀實 位於中國大地西方,萬山老祖脈八龍源首之崑崙山上,根據當地政府文獻記載在於蠻荒時期,原從青藏高原崑崙、祁連兩大山脈相夾的廣闊地帶,青海湖環湖草原、柴達木盆地之區域,存有一個牧業國度它名"西王母國".由於盤古蠻荒時期初有人類與野獸,大地受群林遮掩不見天地日月星辰,人類為了自保不受大型野獸侵襲,取火燒林始見大陸與日月星辰,於此大地火燒林煙霧迷漫天空,人們就稱此況為混沌初開,開拓林地始者,手持斧頭盤古公或元始天尊而部落國處於西方,元始天尊為父親,女酋長被譽西王母是女兒,因當時沒有文字和語言所有互稱都是西王母因而延續這個稱謂.由於她的精神使後人尊崇再相繼化身出現救國救民更讓後人把神話留傳如: 《山海經》《海內北經》云:玉山,是西王母所居也.西王母其狀如人,豹尾虎齒而善嘯,蓬發戴勝,是司天之厲及五殘.其南有三青鳥,為西王母取食.西王母是介於人獸、人神之間的怪神屬凶神.與此相反,戰國初成書的《歸藏》和漢初成書的《淮南子》中,西王母則是掌不死之藥的吉祥神.漢代緯書.《龍魚河圖》云:黃帝攝政前,有蚩尤兄弟八十一人,並獸身人語,銅頭鐵額,食沙石子,造立兵仗刀戟大弩,威振天下.黃帝仁義,不能禁止蚩尤,遂不敵,仰天而歎.王母得知命一婦人,人首鳥身,授黃帝兵信神符,謂帝曰:我九天玄女也.授帝以三宮五意陰陽之略,太乙遁甲六壬步斗之術,陰符之機,靈寶五符五勝之文,遂剋蚩尤於中冀.《竹書紀年》曰:舜九年,西王母來朝.穆王十七年,王西征,至崑崙丘,見西王母.其年西王母來朝,賓於昭宮.吉日甲子,天子執白圭玄璧,以見西王母.《文選》卷六十《祭顏光祿文》注引《歸藏》曰:西王母掌不死之藥的吉祥神.昔嫦娥以西王母不死之藥服之,遂奔月為月精.《淮南子·覽冥篇》曰:羿請不死之藥於西王母,姮娥竊以奔月.又於:乙丑,天子觴西王母於瑤池之上.西王母為天子謠曰:將子無死,尚能復來.兩晉南北朝時期,西王母進而又被奉為女仙的領袖.西晉張華《博物志》卷三云:漢武帝好仙道,祭祀名山大澤,以求神仙之道.七月七日夜漏七刻,王母乘紫云車而至有三青鳥,如烏大,使侍母旁.王母索七桃,大如彈丸,以五枚與帝,母食二枚.帝食桃輒以核著膝前,母曰:取此核將何為?帝曰:此桃甘美,欲種之.母笑曰:此桃種植於瑤池之上三千年一生實.時東方朔竊從殿南廂朱鳥牖中窺母,再把故事編出成為東晉南北朝時所出蟠桃宴會之張本,因此延生出"瑤池金母"之神名.不過《漢武帝內傳》在鋪張描寫蟠桃宴會後,又以更大篇幅講漢武帝拜請西王母授長生之道及西王母傳道授書故事.中云:西王母是元始天王女兒或為弟子,曾親受元始天王教誨.這位女酋長經過幾千年不只當時是族內精神領袖加上善長巫術屢現救人,其後被神格化成為崑崙山仙子,座落在天池上之回山王母宮受後人朝拜,再經歷代皇帝封號神蹟顯赫留傳至今.從未出過祖廟之門的甘肅省涇川縣回山王母宮本尊金身西王母、瑤池金母、東王木公現已來台巡安.

附件: 三尊神明.JPG (2009-3-22 14:12, 58.79 KB) / 下載次數 567
http://seotwbbs.wusi.info/attachment.php?aid=163&k=cbc8542132dd44ef20d68df73a054b58&t=1730418946&sid=7v1wV5
作者: 厚成    時間: 2009-3-22 19:53     標題: 回覆人 : 厚成 回覆給: ㄚ土老師  (2008-03-18 12:21:32)

從百度快照找回的舊資料


涇川回山王母宮


□王永鋒

  在涇川縣境內,有一座突兀入雲、雄偉秀麗、聞名遐邇的山——回山.山“人”字形,正視如“天之柱”,側看則顯西方白虎之相,背依天池,面臨高峰、夸父峰,涇、汭兩河環抱瑤池交匯山前.山腳下,一處是建于北魏永平年間的王母宮石窟,一處是一天門和回屋;回屋山崖上存留著“回中降西王母處”七個大字,字下是一幅巨大的摩崖壁畫.

  回山的路呈“之”字形,山腰處有直柱高擎、重簷翹角的二天門.若祭祖心切,可入一天門朝西徑上天梯,天梯是西王母聖地的重要建築,共430級臺階,一級一級上至山巔,終見曉鐘亭、三天門、西王母大殿、玉皇殿、穆王殿、漢武帝殿等風格獨特的古式建築群.西王母大殿是王母宮正殿,坐西向東,高數十米,建築面積650平方米,殿內外51根仿大理石柱上鐫刻著名詩名聯和捐資者大名,二層琉璃瓦殿頂流光溢彩,金碧輝煌.殿廊左右是兩通巨碑,一通是宋陶穀所撰,一通為今日重修王母宮碑記.殿前兩側,兩尊巨大的墨玉石獅昂首欲吼,威武莊嚴.殿中央的龍椅上坐著雍榮華貴、端莊典雅、慈祥秀麗的西王母,塑像高達4.6米,白虎侍者與青鳥侍者分立于兩旁,表情莊重.殿內兩側大型壁畫恢宏壯觀,記述了穆王西巡、王母夜宴、後羿射日、嫦娥奔月等動人傳說.殿前南北兩側是配殿,乃周穆王殿和漢武帝殿,展現出道教建築及中國皇宮建築的佈局和規格品位.整個王母宮大殿,鐘靈毓秀,巍峨壯麗,金光閃爍,香煙繚繞,聚居了西王母的非凡事蹟,濃縮了天地生成萬物演化的哲理,展列了中國道教關於天體形成的主體學說.這是近年以來投資60萬元、歷時6年之久精心修繕重建的結果.

  清代光緒七年(公元1881年)遺存的《共成善果》上記載:涇川回山王母宮始建于西漢元封年間(即公元前107年左右)”,是漢武帝給西王母建造的神廟所在,距今有2100多年歷史.回山曾有王母宮、三清樓、玉皇殿、穆王廟、漢武帝廟以及亭臺樓閣數百座.可惜,古西王母部族生息的這個地方,毀于清同治三年的戰火之中.據傳西王母姓楊名回,是形成中華民族的遠古祖先,與東王公分別主理造化萬物的陰、陽二氣,回山是她的降生地.現倖存的省級文物《王母宮頌碑)中,生動逼真地記述了古代西王母在回山上會見周穆王、漢武帝的全部細節.除此而外,遺存古人登回山拜謁西王母、稱頌西王母業績的宋碑極豐,晚唐詩人李商隱、宋代以重修岳陽樓著名的滕子京都在這裏留有詩文和碑石.農曆三月二十日,曾是宋朝重修回山王母宮的日子,所以後世沿傳為朝山盛會.如今到了這—天,四方信徒不避風雨路遙,都要到回山朝拜西王母.1991年,臺灣同胞通過對史料和遺存考查論證,認定涇川回山是西王母發祥聖地,於是紛紛組團前來朝聖.為了弘揚中華文化和西王母業績,開發大陸西王母旅遊資源,擴大兩岸交流,在台辦、旅遊部門、社會團體及涇川縣“重修王母宮經理會”民間組織等共同努力下,于1992年古曆七月十八日西王母誕辰之時破土動工,開始了對回山王母宮古建築的修復工作.當時,臺灣松山慈惠堂西王母信眾在郭葉子女士宣導下,數回大陸尋根朝聖,見王母宮重新修葺,倍感親切鼓舞,回台後遂熱忱為重修工程募捐180萬元,可謂同心助力,共成善果.

  近年以來,隨著海峽兩岸交流的日益密切,港、澳、台同胞及日本、英國、新加坡等國遊客均組成龐大旅遊朝聖團,先後多次來涇川回山西王母發祥地舉行隆重的祭典儀式.他們說,來涇川回山西王母祖廟遺址朝聖,目的是祈願西王母神靈保佑世界和平、國泰民安.

簡/繁體字翻譯 轉載來源
http://www.gs.xinhuanet.com/old/ ... l-lswh/xwmwh-01.htm
作者: 厚成    時間: 2009-3-22 19:55     標題: 回覆人 : 厚成  回覆給: 厚成  (2008-03-18 12:30:18)

涇川:西王母文化發祥地
——涇川五大遺產之一:西王母文化發祥地遺產錄
張懷群

一、定位
  何謂西王母文化
  西王母文化是原始文化,初民哲學.西王母文化在博愛、和平、親和、長壽、想像力、美學、詩歌、音樂、舞蹈、美術、天人合一、同殤生靈、生態環境諸方面,都以獨特的藝術和美學成就形式,營養一代代兒女,促成了其創造性的天才傑作.西王母文化位於中華5000年文化源頭,對人類東方住區的和平與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

  昆侖,則是西王母文化的脊樑.
  毛澤東60多年前寫的《昆侖》一詞,起筆地理、文化,著眼政治與全球生態,預言了當今世界和平與發展的兩大主題.關注當代生存狀態的人類,尋根西王母文化成為必然.

  古之西王母,是中國西部羌戎各民族處於母系社會階段的女性首領.西王母鼎力相助黃帝戰蚩尤,使黃帝取得最後勝利.黃帝文化之根和發展之路與西王母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西王母和軒轅黃帝一樣,都是中華民族歷史上的真實人物.她既是一個女王又是一個部落、國家、民族的名字,她代代相傳,從軒轅、堯舜到周穆等中原帝王都有幸與西王母會面,是為史實.

  道教和民間傳說認為:西王母衍化成了王母娘娘,軒轅帝演義為玉皇大帝.由於史實遙于史前,王母瑤池、蟠桃盛會,天上人間、玉皇大帝等一整套具有東方色彩的西王母神話體系也完成了,《山海經》、《淮南子》、《穆天子傳》、《西遊記》裏,該神化體系得以全面展示.

  曾經給中國史前文化有過巨大影響的西羌各民族,歷史上有三次大遷徙,促進了亞洲腹地各民族的大融合,傳播了當時居於先進地位的羌戎文化,西王母不僅升格為最愛中國人尊敬的東方女神,東方美神,也受到了日本、東南亞、中亞、西亞人民的崇拜和欽佩,西王母已成為一個世界性的文化現象,其文化人類學的豐富內涵將帶動一個世界性的專門學問——西王母學的崛起.

  西王母部族圖騰為虎,中原民族圖騰為龍,虎的傳人西部遊牧民族與龍的傳人中原農耕民族共融為中華民族既龍的傳人之後,西王母被龍的傳人尊為中華人文先祖之一.

  古籍有“夏道衰,而公劉失於稷官,變為西戎,邑於豳”的記載,也有“秦用戎人由餘而霸中國”(《史記•鄒陽傳》)的說法.

  涇川地區史前屬“豳”地,涇川回山又連系著昆侖萬山.西王母(昆侖)文化以傳說為形式,給周秦之先的青海、新疆留下了浩瀚無垠的西王母神話遺存;以信仰為形式,給周秦之後的涇川地區留下了中華民族崇拜祖先的西王母祖廟、廟會遺存.道教則把天體形成的主體學說在東華主陽、西華主陰的地理概念中展列,涇川地區位於涇河上游,是東部與西部交融的邊陲,不僅在周秦時代,甚至晚于唐宋,總占盡了東華之“西疆”,西華之“東緣”的歷史地理風光.西王母祖廟矗立於涇川回山,內地或中原民族的西王母信仰從這裏起源,則天經地義.

  涇川有始建于西漢元封年間的天下王母第一宮,是國內最早最大的西王母祖廟,它不似其他地方一廟、一池這樣簡單的遺存,而是一處專門的完整的關於西王母的聖地.西王母祖廟與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中華人文先祖之一西王母的思想信仰有著十分重要的關係.

  涇川有始于宋開寶元年(968)的農曆三月二十西王母廟會,距今已有1033屆,是國內罕見的西王母民俗.其廟會規模之大,歷史之久,響影之遠,在全國所有西王母廟會中可謂第一,獨特、珍稀、悠久.

  涇川祖廟供奉的西王母被臺灣100萬西王母信眾尊為主神兼祖先神.近十年多年以來,有80多批100多個代表團前來朝聖,並捐資與涇川人民共建王母宮.西王母成了和平的象徵,團圓的象徵,西王母祖廟已成為促進兩岸統一的一種不可忽視的重要文化載體. 

  涇川王母宮居回山之巔,與誇父峰東西相望,涇、汭二水在回山下相匯,是為天下無二的奇特自然景觀.

  涇川出土的西王母經典文物有;周代早期的虎(饕餮)紋“父丁”銅觚、“母已”銅爵;戰國時代的龍提梁飛虎鳳鈕銅壺,其主體是飛虎,提梁是龍,龍虎不可分離,是龍虎民族相融的最早見證;有在漢王母宮遺址出土的通高0.97米,重約150公斤的古代樂器竽,鈕為神獸,高17釐米,該古代銅質打擊樂器與漢樂府《上之回》歌辭不期而遇;有在漢王母宮遺址出土的降真樹樹根,至今木質堅硬,檀香撲鼻.

有《王母經》、《玉皇王母經》為代表的各種經文100多種2000多部.

歷代與西王母有交往、過回中的帝王有:黃帝在關隴所留遺跡證明,他與西王母交往是可能的.涇川古稱回中、安定、涇州,《漢書》載:回中在安定;回中一詞最早見於秦回中宮,《史記》載:秦始皇過回中.《漢書•本紀》載:漢武帝11次行幸回中、安定.南朝南梁簡文帝蕭綱寫《上之回》,宋太祖趙匡胤宴請三鎮涇州的張鐸後,張鐸與陶谷感恩,陶谷寫“重修回山王母宮頌”碑文,張鐸重修王母宮.

  漢樂府現存18首,第4首《上之回》專頌漢武帝通回中道,拜訪回中(涇川)的史實.之後,李白、李賀、陸游、湯顯祖等10位詩人都寫了《上之回》辭.

  《全唐詩》收錄的胡曾《回中》詩云:“武皇無路及昆丘,青島西沉隴數秋.欲向生前躬祀日,幾煩龍駕到涇川.”該詩指明涇川與回中是一個地方,也道出了漢武帝在涇川回山拜訪西王母的歷史事實.至遲在唐代,涇川回山已成為全國公認的西王母聖地.

  宋陶穀感念帝恩所撰《重修回山王母宮頌》碑,今倖存涇川,碑記西王母古部族歷史和涇川有祖廟之史實,是國內現存的記載西王母史跡、祖廟最早的碑刻.還有宋、金、元、明、清重修王母宮和名人題記碑刻數十塊,《隴右金石錄》收錄.

  清乾隆十八年(1754)《涇州志》收錄王母宮詩、賦、碑文、記81篇,是國內地方誌載西王母史跡之最.

  歷代著名詩人、文學家李白、李商隱、王昌齡、張籍、溫庭筠、范仲淹、騰子京或遊歷涇川回山,或賦詩題記,以他們和簡文帝、張正見、蕭愨、沈佺期、盧照鄰、陸游、湯顯祖為代表的古今詩人頌涇川王母宮的詩文達500多篇.

  林則徐在日記中記載了他見到的涇川王母宮,譚嗣同、于右任、張恨水遊歷後賦詩、題聯、作文.

  現代名人宋平、耿飆、錢偉長視察回山、王母宮,肖華、張愛萍、楊靜仁為回山賦詩,為碑林題名.

  涇川有村落西王母節會、紀念儀式、王母蟠桃會、采聖水儀式、王母宴、小吃、神話、故事、民歌、民間器樂曲、皮影等遺存.

  有百年至1500年古樹木4000多棵,有百年至400年現還產果的柿園、棗園、核桃林3處達3000多畝.森林覆蓋率為34.9%,是“中華名果”紅富士為代表的水果之鄉,蟠桃之鄉.有瑤池泉、暖泉等10處礦泉,日出水量1萬多立方米,有涇川溫泉等4處溫泉,日出水量1萬多立方米. 

涇川西王母文化遺產總量達3000多處(件、種、條),其歷史地理、歷史文物、崇拜祖先的有形與無形遺存,無一不滲透了西王母文化對藝術和美學的影響,與西王母思想、信仰有著十分重要的關係.使涇川成為古今公認的西王母文化發祥地,海內外華人和臺胞朝拜導根謁祖的西王母聖地,中華人文先祖之一西王母民族民間信仰的最早起源地.

二、遺 產

 (一)歷代帝王與涇川西王母文化遺產

  1、黃帝與西王母交往的可能.《史記》載:黃帝勢力“東至於海,西至於崆峒(與涇川相鄰的平涼)”,關隴有軒轅谷、黃帝問道處、子午嶺橋山黃帝塚、陝北黃帝陵等,把這些點連成線,沿線推廣到面,證明黃帝在涇川一帶活動過,西王母氏族也在此繁衍.

  2、周穆王西征見西王母.周穆王世系周文王、周康王、周共王在涇川、靈台有密須國、共國、阮國勢力,涇川今存“共池”.《詩經》言:“密人不恭,敢距大邦,侵阮祖共”,指周文王伐密事.《左傳•昭公九年》載:周王朝勢力未越過隴山,周穆王終生行旅也未越過隴冊.“《史記•趙世家》中所謂‘穆王使造父禦,西巡狩,見西王母,樂而忘歸’的地方,大約也在涇川回山.因為周穆王會西王母的傳說,主要是基於這樣的史實:周朝多次西征,大都是討伐西戎之戰,周穆王與西戎部落重歸和好,與其女酋長以禮相見,使西部社會得以安定,各氏族得以友好往來,被傳為佳話盛事.”(柯楊《甘肅涇川與西王母文化》).周穆王在回山會西王母,宋陶穀碑有記,地方誌也記.

  3、漢武帝11次行幸涇川朝拜西王母.《漢書•本紀》記載,從元鼎五年冬十月(前121)到後元元年春正月(前88)的33年中,漢武帝11次行幸涇川,《全唐詩》中的胡曾詩《回中》,道請了漢武帝的涇川之行.

  4、南朝南梁簡文帝蕭綱寫《上之回》詩:前旆拂回中,後車臨桂宮.輕絲駐雲罕,春色繞川風.桃林方灼灼,柳路日瞳瞳.笳聲駭胡騎,清馨讋山戎.微臣今拜手,願帝永無窮.

  5、宋太祖款待張鐸,陶谷感恩皇帝撰碑文,張鐸重修王母宮.五代張鐸於公元968年2月入京受宋太祖趙匡胤款待,三次鎮涇州,即動工重修王母宮,請當時名望僅次於皇帝的翰林學士承旨

  刑部尚書知制誥陶穀寫出了“重修回山王母宮頌”碑文,又親筆題寫了碑額,即組織民力,重修王母宮,碑文云:“太師清河公受帳建牙,三臨安定,軍功政事,紀在旗常.是邦也,壓涇水之上游,控西戎之右地”,“戊辰春二月,公介圭入覲,駿奔上都,天子設庭燎以延之,奏肆夏以寵之,臨軒絕席以綏懷,大略繁纓而錫命.禮成三接,詔還三接,詔還舊鎮.公既旋所理,來謁靈廟,齊莊有感,盼蠁如答.申翕主者,鳩工繕修,雉蔓草於庭除,封植嘉樹.”“穀也,學非博古,才不逮時,論恩廖冠於詞臣,敍事敢逾於實錄,久直金鑾之殿,視草無功,強窺朱窗之雀,偷桃知愧,謹為頌曰……撫弇山(回山之南山名)之舊石,紀涇水之仙祠”.陶谷張鐸感念皇恩與王母業績,促成了宋碑和王母宮重修及三月二十西王母廟會之始.

  (二)西王母祖廟王母宮   歷代遺存和修復後的涇川回山王母宮建築群有:西王母大殿、東王公大殿、三清殿(修復已奠基)、三皇殿、五帝殿、一天門、二天門、三天門、金大安鐵鐘及鐘亭、回屋、瑤池宮亭、祭壇、瑤池山莊等.

  (三)西王母祖廟農曆三月二十廟會
  廟會自宋開寶元年(968)王母宮重修竣工之日始,至今已是第1033屆.參與者為陝甘寧民眾、臺灣西王母朝聖團,最多達10萬人,山下國道堵塞半天之久.是日,涇川城居民傾城出動,信仰與貢獻不計,多以祈求長壽幸福、國泰民安為主旨.

  (四)西王母聖地自然景觀
  回山(回中山),祖廟所在地;涇河、汭河在山下相匯;回山麓瑤池泉、暖泉7處,皆為礦泉水,現存瑤池夜月亭、三霄宮.

  夸父峰,王母宮座西向東,夸父峰座東向西,傳為夸父倒鞋內積土而成,夸父棄杖,衍為涇川桃林(蟠桃園),《安定圖經》、《太平廣記》、《中國上古神話演義》、清《涇州志》有載.

弇山,回山之南,相隔汭河,遙遙相望,是為王母之山,《中國上古神話》、宋陶穀碑、《涇州志》等多有記載.另有回中道、朝那城、朝那廟、朝那溝、回中裏等西王母地名遺址.

  (五)西王母(穴處)古窯洞4萬餘孔
  縣境有明、清古窯洞和近代窯洞為結構的地坑、明莊、半明半暗莊村落200多處,遺有窯洞4萬多孔,一部分今還使用.該窯洞民居與四合院組成西戎與中原民族融合後的降居區關隴黃土高原上經典式的居民例證.

  (六)出土的西王母經典文物
  1、周代早期虎紋(饕餮)“父丁”銅觚、“母已”銅爵,70年代出於涇川,是王母宴酒器,為周穆王在回山會西王母提供了考古資料.

  2、戰國龍提梁飛虎鳳鈕銅壺,壺身為一隻生著翅膀的飛虎,四隻虎爪支撐,虎頭巧妙地製成壺嘴,龍身翅起成半圓形與虎頭雙耳相接,成壺的提梁,精緻的壺蓋小鈕是一隻舉目遠望的鳳凰,70年代出土於涇川,是為王母宴酒器.該壺集虎、龍為一身,象徵著東部農耕先民的圖騰龍和西部遊牧民族即西王母羌戎祖先的圖騰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依相存,難捨難分,是西王母古戎族虎的傳人與中原諸夏民族龍的傳人融合的完美證據.蓋上鳳凰,寓帝王之儀,即可隱喻女性的西王母,也證明此物主人貴為帝王,又說是西王母信使三青鳥.該文物證明著周代以來中原帝王與西王母部族首領在涇川交往的歷史,它與周代觚爵相遇成一套完整的酒具,與王母宴、以虎為圖騰的西王母部族在涇川一帶與龍的傳人長期交往共創華夏文化的歷史相吻合.

  3、漢代銅打擊樂器鐓于,通高0.97米,重150公斤,鈕為神獸,高0.17米,1995年出土於回山漢王母宮遺址.該樂器是演奏漢樂府《上之回》歌辭的硬體.

  4、漢王母宮降真樹樹根,1995年出生於回山漢王母宮遺址,該物歷經2000多年而木質堅硬,檀香撲鼻.

  (七)碑刻史料
  北宋四朝元老、翰林學士承旨八座刑部尚書知制誥陶穀撰,大書法家上官?篆書的《重修回山王母宮頌》碑,是國內倖存的記載西王母史跡、祖廟最早的碑刻,碑陰碑側有題名刻20條,宋代達19條.清代吳縣葉鞠棠《語石》評價此碑:“宋篆不及十碑,此其一也”.“乃秦隴之間名跡也.”“平涼之崆峒山,秦州之麥積岩,成縣之天井關,亦皆有宋人題名,但廖廖無幾耳.”民國慕壽祺《重修涇川王母宮正殿記》評價該碑說“陳奕禧《皋蘭載筆》、趙搢《金石存》、吳縣葉鞠棠《語石》、宣統《甘肅新通志》、《隴右金石錄》俱著錄宮山一塊石,為西北生色”.《隴右金石錄》把僧夢英行書、上官?篆書的陶穀碑文及附記、評注一併收錄.第二塊重要的碑是明嘉靖壬午年五月(1522)由太子太保、兵部尚書彭澤所撰的《重修王母宮記》,也存在回山.《隴右金石錄》收錄了涇川與西王母宮有拳宋、金、元、明、清碑刻15塊,其中有宋(大觀四年八月)上之回詩碑、金(大定25年)王母宮題名十一碑、有元(太宗戊戌)重修王母宮碑.宋至清以回山、回中山冠名、題名碑共有48塊(條).現還有西王母萬碑林碑刻600多塊.

  (八)文獻記載
  《山海經》記涇河與西王母.
  《黃帝出軍訣》、《玄女傳》、《黃帝內傳》、《博物志》、《續博物志》、《繹史》、《西王母傳》、《莊子》、《禹貢》、《輿地志》、《甘寧青史略》記西王母助黃帝戰蚩尤,授符,授地圖,黃帝見西王母後鑄鏡、獻白王環及佩.《史記》、《漢書》載涇、渭、洛三河中上游有“回”字的地名和建築,記“回中在安定(涇川)”.

  《古今圖書集成》記漢代回中宮就在今涇川回中山.又記回中山脈自昆侖來,上有王母宮,下臨涇水,一名回山.

  明嘉靖《陝西通志》載:“涇州西五里王母宮內有唐•崔立詩碑”.《隴右金石錄》記此碑:“王母宮詩碑,在涇川回山今佚.”

  清代《共成善果冊》記涇川王母宮始建于西漢元封年間(公元前110年).

  清陳奕禧《皋蘭載筆》言:“涇州北門外渡汭五裏有回中山,山巔有西王母祠,相傳漢武帝求仙西王母,乘五色雲降此宮中,舊多古碑佳跡,州人以摩拓為累,瘞土沉流,消磨略盡.”清陳奕禧《皋蘭載筆》、趙搢《金石存》、吳縣葉鞠裳《語石》、宣統《甘肅新通志》、民國《甘寧青史略》、《隴右金石錄》皆錄宋陶穀碑文或清以前涇川回山王母宮碑刻等遺存.

  日本白鳥庫吉《大秦國與拂?國考》,鄭振鐸《中國文學研究•民族文話》、吳晗《西王母與西戎》記西王母為陝、甘高原“西戎”的別名和周的邊陲在甘、寧、緩遠一帶.

  《甘肅涇川與西王母文化》、《尋根》集’99涇川海內外西王母民俗文化(神話)學術研討會學術成果,一致認定涇川是西王母文化發祥地,涇川回山王母宮是西王母祖廟.


  (九)漢樂府《上之回》、《全唐詩》及歷代詩人詠涇川與西王母

  漢樂府饒歌今存18首,第4首《上之回》是對“漢武通回中道、後數出遊幸”的讚美.《上之回》之“回”指回中.之後、南朝、隋、唐、宋、明詩人簡文帝、張正見、蕭愨、李白、李賀、沈佺期、盧照鄰、陳子良、陸游、湯顯祖都寫了《上之回》,也都描寫了回中.

  《全唐詩》收錄了胡曾的《回中》詩.
  李商隱在安定城《涇川水泉寺》客居三年,為王茂元幕,多次遊歷涇川瑤池、回山,寫了《回中牡丹為雨所敗》、《瑤池》、《安定城樓》詩和記“回中與涇水”的散文.

  李白、王昌齡、張籍、溫庭筠、范仲淹、韓琦、滕子京、吳鎧或遊歷或治涇州,或留有(涇川)題記.

  林則徐經涇川的日記中寫道:“西南山上有王母宮,其下堅碑雲:古瑤池降王母處”.
  譚嗣同遊涇川瑤池後,寫了“為訪瑤池歌舞地,飄零黃竹不堪聽”的詩句.

  明清進士、大臣彭澤、岳正、趙時春、唐龍、薛綱、金世儼、徐乾學、安維峻、武全文、楊美益、黃輝、曾士毅、孫永思、郭崇嗣、洪翼聖、姚孟昱、謝少南、王鶴、楊巍、張邦教、楊楫、王之誥、練國士、劉天和、藍偉、萬象春、靳學顏、何汝仁、王令緒、張延福、謝訚祚、李瑾、張培本、李廷夔、馬得亨、劉慶雲、李廷蔚、諸治孫、張煥先、李渭蕃、葉禮、馮如京等都遊歷涇川回山王母宮後賦詩,《涇州志》、《甘肅竹枝詞》等收錄.

  于右任遊涇川瑤池後題聯:“升年氣接文孫駕,萬里雲開王母宮”.張恨水遊後寫了《瑤池》、《涇川縣》等三篇散文.收入《樂府詩集》、《全唐詩》、《全宋詩》及古今詩集的詠涇川西王母詩作達500多首.

(十)《涇州志》等五部地方誌載西王母
  清乾隆十八年(1754),進士、涇州知州張延福著《涇州志》,收錄了宋、明、清記詠涇川王母宮的詩、賦、文、記81篇,是國內地方誌載西王母祖廟和遺存最多的地方誌.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張元?著《涇川縣採訪新志》、民國34年(1945)鄒光魯著《涇川縣誌稿》都記載了涇川西王母遺存.


(十一)佐證文物:漢武帝時“龍淵宮燻爐”出於涇川   《隴右金石錄》記載:“龍淵宮燻爐出於涇川今存”.民國張維《隴右金石錄》記載:“龍淵宮燻爐重五斤三兩,元朔二年工成造”.又說:“此器出於涇川,周約尺余,高七寸,圓型有蓋獨足,而下有承盤,有篆文,爐外側凡4行17字,為漢武帝時遺物”.《漢書•祠祀志》曰:“湫淵在安定,水在今涇州界,清澈可愛,不容穢濁.”“土俗亢旱,每遇此求之,相傳為朝那湫遺物”.

  《隴右金石錄》對此物的第二條記載說:“漢龍淵宮燻爐,出於涇川今存”.“《漢書•武帝紀》:元光三年,起龍淵宮,在長安縣西,作銅飛龍,故以冠名”.“龍淵宮為西漢宮”句.張維考證後,認為燻爐為長安龍淵宮遺物並記載:“出於涇川今存”.

  這件漢武帝時文物的史料價值很高,按前人考證:一為朝那湫遺物,多為求雨,不容污染湫水的清澈可愛.二為漢長安龍淵宮遺物,龍淵宮按《水經注》記載,宮為水廟無疑.

  漢武帝時長安龍淵宮燻爐如何在涇川出土,值得有心人考證;如是安定朝那湫的漢武帝時遺物,也值得研究.總之,漢龍淵宮燻爐,與祭水有關;涇川回山瑤池以有聖水著名;這件不知如何評價的無價的國寶,當是漢武帝行幸涇川,王母宮建於漢代的有力佐證.

  (十二)歷代名人與涇川西王母
  歷代詩人李白、李商隱、王昌齡、張籍、溫庭筠、陶谷、張鐸、范仲淹、韓琦、滕子京、吳鎧、譚嗣同、林則徐、于右任、張恨水來涇川王母宮,朱元璋子韓王捐資大規模重修王母宮(1514-1522),歷時8年.

  肖華、宋平、耿飆、錢偉長、張愛萍、楊靜仁、孫毅視察或題詞.
  巴金、冰心、啟功、臧克家、舒同、鐘敬文、吳作人、華君武、伍紹祖、何振梁、邵華澤、洪民生、李真、譚右銘、史進前、沈鵬、陸石、謝冰岩、柳倩、權希軍、張旭、郭獻瑞、孫軼青、張西帆、陳雷、楊應彬、寇慶延、羅立斌、胡一川、胡鐵生、陳佩斯、劉鐵梁及16省書協、美協主席,韓、日、新、馬、汶萊國和港、澳、台書法家,各地作家、詩人1000多人題書、賦詩、寄語.賈芝、烏丙安、陶立璠、楊亮才、葉春生、梁白泉、柯楊、郝蘇民、程士榮等民俗界、民間文藝界名家來涇川召開學術研討會.

  (十三)臺灣同胞絡繹不絕來涇川朝拜西王母祖廟
  臺灣100多萬西王母信眾在考察了山東泰山王母池、新疆天池及涇川後認為:涇川回冊是西王母發祥地,回山上的王母宮是祖廟所在.近20年以來,先後有100多個“臺灣西王母朝聖團”來涇川尋根謁祖,其中的“積善丹鼎派”尊王母為其主神兼祖先神,稱為“母娘”或“金母”.一具共敬一個祖先的活動,一下子把海峽兩岸同胞的心緊緊地凝聚在一起,西王母成了和平、團圓的象徵,涇川西王母祖廟和遺產,成了促是兩岸統一的不可忽視的重要文化載體.

  (十四)涇川海內外西王母文化主題研討會
  1999年10月,中國民俗學會、中國神話學會、中國俗文學學會等單位聯合在涇川召開了'99涇川海內外西王母民俗文化(神話)學術研討會,會議認為:西王母信仰雖然遍及全國,但涇川作為西王母民俗文化發祥地的地位是不可動搖的.涇川王母宮建宮2100多年,無論從文獻記載、文物保護、民俗傳承方面,都證明涇川在西王母文化中的地位.楊亮才認為:涇川有正宗的西王母祖廟,如湄州島有媽祖祖廟.柯楊說:“涇川是西王母文化的重要發祥地.至遲在唐代,涇川回山已成為全國公認的西王母聖地.唐代的人們認為回中就是西王母的發祥地應該是沒有疑義的.在中國數千年的歷史上,涇川始終被作為西王母民俗文化的中心來對待,是其他任何地方難以超越的.涇川王母宮始建于西漢元封年間,距今已2100多年,恐怕是最早最大的王母宮了.每年農曆三月二十一日,涇川都要舉行傳統的西王母宮廟會,其俗開始於北宋開寶元年(968),即宋代得修王母宮的日子,至今已有1031年的歷史,涇川西王母廟會規模之大、歷史之久、影響之遠,在全國所有西王母廟會中可謂第一,甚至成為心系兩岸,促進統一的一種不可忽視的重要文化載體.”

  京、滬、遼、粵、蘇、浙、魯、豫、鄂、川、渝、陝、甘、寧、青、台及英國學者120人參加研討會,收到論文53篇,有41位學者在會上做了學術張貼,會議收到美、德、法、日、新、波蘭、新西蘭、港、台及京、滬、豫、晉、蒙、浙、蘇、皖、湘、鄂、贛、粵、桂、川、渝、陝、甘、甯、青賀信、賀電92件.

  (十五)“中國西王母文化名城”等殊榮
  1999年10月,國際亞細亞民俗學會、中國民俗學會領導考察涇川遺產和保護情況後,授予涇川縣城——中國西王母文化名城、涇川王母宮——中國民俗文化重點景區、涇川涇龍牌紅富士蘋果——中國民俗禮儀名果,涇川罐罐黃酒、涇川火燒子、涇川長面——中國著名民俗傳統食品、涇川溫泉——中國瑤池民俗健身浴稱號.

  (十六)研究成果
  近20年以來,涇川出版有《西王母旅遊報》、《今日涇川》報“西王母文化”副刊、《西王母》雜誌;出版了西王母文藝叢書、愛我平涼叢書•西王母文化卷,有《回中詩選》、《回中之旅》、《涇州之秘》、《西王母文選》、《涇川與西王母》、《中國西王母萬碑林入刻作品大典》、《西王母的故事和傳說》、《甘肅涇川與西王母文化》等書籍50多部,500多萬字.在大陸、臺灣、互聯網發表論文、文章、作品500多篇.

  (十七)宣傳報導
  近10多年以來,新華社、中央電視臺、《人民日報》、《人民日報•海外版》、《中國文化報》、《中國婦女報》、《華聲報》、《文匯報》、《羊城晚報》、《尋根》、《民俗研究》、《廣東民俗》、《福建日報》、《中國民俗》互聯網站、《中國道教》、臺灣《甘肅文獻》及港、澳、台報刊數百次宣傳涇川西王母遺產與盛事.

簡/繁體字翻譯 轉載來源
http://www.gs.xinhuanet.com/old/ ... l-lswh/xwmwh-03.htm
作者: 厚成    時間: 2009-3-22 19:55     標題: 回覆人 : 張懷群    回覆給: 厚成  (2008-04-28 22:13:52)

我的《西王母祖祠圣地泾川》一书即由甘肃文化出版社出版!
作者: 厚成    時間: 2009-3-22 19:56     標題: 回覆人 : ㄚ土老師  回覆給: 張懷群  (2008-04-28 22:57:21)

感謝張會長親臨.並指正由我網厚成老師把您的文章貼在版上.供眾弟子們對西王母很正面的瞭解並宣導.
作者: 厚成    時間: 2009-3-22 19:56     標題: 回覆人 : 厚成  回覆給: 張懷群  (2008-04-29 18:24:54)

謝謝張會長之研究
造福後學...感恩
作者: 大玄    時間: 2009-3-29 22:29     標題: 感謝

感謝版主提供這麼棒的資訊

我一定要叫弟子們趕快來看看
作者: ㄚ土老師    時間: 2009-4-1 12:22

由前法務部長廖正豪(第一排中間帶墨鏡者廖正豪右邊過來第四位為經理會會長張懷群)率本會理監事到西王母祖廟於97年3月15日請回西王母.瑤池金母.東王公.而且又專程到我會舘.此情實是無法用語言表達感恩之心.
甘肅省涇川縣(天池)西王母祖廟「回山王母宮」西王母、瑤池金母、東王木公本尊金身於97年4月20日星期日(農曆3月15日)繞境汐止巡安上午11:00-13:30下轎本會舘汐止市福德路27號用餐 http://taoism999.blogspot.com/search?updated-max=2008-05-12T00%3A38%3A00-07%3A00&max-results=7

附件: 廖正豪到祖廟請回西王母.JPG (2009-4-1 12:22, 27.33 KB) / 下載次數 608
http://seotwbbs.wusi.info/attachment.php?aid=221&k=d0ea4c71b8224f129129b99560b3b4e9&t=1730418946&sid=7v1wV5
作者: ㄚ土老師    時間: 2009-4-1 12:53

甘肅省涇川縣(天池)西王母祖廟「回山王母宮」西王母、瑤池金母、東王木公本尊金身於97年4月20日星期日(農曆3月15日)繞境汐止巡安時在我公司前的靈異相片

附件: 西王母在公司顯靈.JPG (2009-4-1 12:53, 93.85 KB) / 下載次數 593
http://seotwbbs.wusi.info/attachment.php?aid=222&k=ce5ab9d0aa8712ff0e6a866f246d2eb5&t=1730418946&sid=7v1wV5

附件: 西王母在公司顯靈1.JPG (2009-4-1 12:53, 96.98 KB) / 下載次數 591
http://seotwbbs.wusi.info/attachment.php?aid=223&k=914b094100dc90ff2ba3f45c5bbae64e&t=1730418946&sid=7v1wV5
作者: 匿名    時間: 2009-7-3 16:37     標題: 張懷群:涇川西王母文化遺產在世界文化遺產中的地位 [2]

張懷群:涇川西王母文化遺產在世界文化遺產中的地位 [2]
三、西王母氏族古國,涇川在內
        遠古的四荒之一,西王母部族生存之地,其疆域界線,多民族的融合,中外學者已有確認.
        吳晗認為:“西王母是公元前三千年左右活動在陝甘高原的“西戎”即犬戎的別名”(《清華周刊》第36卷第6期).《詞源》解釋:“戎或西戎是西北諸古代民族的總稱”.
        涇川出土的舊石器時代晚期智人頭骨化石,是一位青年女性的頭骨,被命名為“涇川人”比北京山頂洞人的出現還要早.同時,平涼地區發現的舊石器時代地點50多處,涇川境內有7處,新石器遺址涇川發現的有206處以上,證明在數十萬年前就有人類活動,數萬年前人類活動已相當頻繁,古戎族繁衍狀大的人文基礎在這裏顯得異常雄厚.涇川存留的宋碑,首先記載了“四荒”與涇川的關系和西王母事跡.
        在這個古國的疆域大概念中,涇川是在內的.需要強調的是,“回中”是一個值得花大氣力研究的神秘名字,它的破譯,將使西王母研究發生質的飛躍.
        《史記》、《漢書》皆載,秦漢以前,中國西部的涇、渭、洛三河中上遊一帶,有“回中”、“回城”、“回中宮”、“回中道”、“回溪”等與回字有關的地名和建築.僅涇川就有回中、回山、回中山、回中府、回中裏、回嶺等地名(《涇州志》).漢武帝開通的回中道,涇川是必經之地.如果按唐人段成式《酉陽雜俎》中寫的“西王母姓楊,諱回,治昆侖西北隅”理解,則回就是西王母國的別名,回中之意豁然明朗,涇川代稱回中,古已有之,不釋自清.關於涇川回地名的存在和有關史料,下面還要說到.
        回中與涇川是一個地方,“秦始皇所經過的“回中”,無疑是指今天的涇川一帶,而《史記.趙世家》中所謂“(周)穆王使造父禦,西巡狩,見西王母,樂而忘歸”的地方,大約也在涇川回山”(柯楊《甘肅涇川與西王母民俗文化》).
        對地域概念中的西王母和部落女酋長的西王母的研究,需要解決一個很關鍵的問題,即屬於西王母古國地域內的西部一些地方,竟然沒有崇拜信仰西王母的文化遺存,這應是區別西王母“部族區”和“神話區”的一個科學標志.而只有在涇川地區,從穆王西征至涇川起就開始傳播和崇拜信仰西王母,一直延續至今.西王母成了當地普通民眾世代傳承的唯一信仰偶像、信仰觀念、信仰習俗.
四、以西王母圖騰虎為主體的文物——戰國虎身銅壺和西周虎紋銅觚銅爵於20世紀70年代在涇川出土,為涇川是西王母發祥地提供了最早的考古數據.《王母消劫救世真經》、《玉皇王母救劫保生真經》在涇川發現,為涇川是西王母發祥地提供了權威的宗教史料.涇川窯廟為“西王母穴處”提供了活化石,也為西王母祭祀提供了世所罕見的民俗信仰文物
        在涇川出土的西王母文物中,最早最權威最精美的當屬戰 “龍提梁飛虎鳳鈕銅壺”,壺身是一只生著翅膀的飛虎,四只虎爪自然支撐,頭巧妙地制成壺嘴,虎的尾巴翹起成半圓形與虎頭雙耳相接,成為壺的提梁.其實提梁是一條弓著身的長龍,龍爪有力地蹬著虎尾,龍頭依偎著虎頭.壺蓋極精致,蓋上小鈕是一只舉目遠望的鳳凰.也有人認為是三青鳥.
        該壺集龍、虎、鳳為一體,但以虎頭、虎身、虎爪為壺的主體,其造型凝厚豐滿,曠達簡拙,充滿大氣,飽含商周遺風.在它面前,唐三彩、景泰藍就只有纖巧而無大度了,它折射出的時代精神和文明高度,我只能用歎為觀止形容,其大美,其氣度,不亞於甘肅武威出土的漢銅奔馬.該壺把龍虎鳳世俗化,把帝王之相人間化,而虎又是長著翅膀的,其“飛虎”之意至少是天上人間之意,使西王母由部族到神話的演變過程不再抽象.可惜它出土時未引起轟動,否則完全有可能成為世人公認的中華古代民族融合團結之信物,成為酒文化頌和平的祥瑞標志.
        在這件國寶身上,“東方蒼龍,西方白虎”之天象融為一體,東部農耕先民華夏族祖先的圖騰龍和西部遊牧民族即西王母戎族祖先的圖騰虎難舍難分,相依相存,是西王母戎族部落虎的傳人與中原民族龍的傳人融合的完美證據.在壺蓋上,又有精巧的鳳凰,龍虎是帝王之相,鳳凰是帝王之儀:鳳輦、鳳蓋、鳳闕、鳳詔,“鳳凰來儀,以為瑞應”,鳳凰在此即可隱喻女性的西王母,也證明此物的主人是貴為帝王的.(如果認為壺蓋之鳥為三青鳥,西王母信使在龍虎之間,也是合理的).這件戰國時代的無價之寶在涇川出土,實際是通過它在無言地傾訴著商周時代帝王與西王母部族首領在涇川交往的曆史.同時,該壺的本質是一件酒器,也使涇川瑤池西王母宴的曆史性變得更為真實,而不盡是後人的聯想.
        無獨有偶,涇川又出土了周代早期的與虎有關的銅觚銅爵各一件,有意味處在於觚的頸足部是對稱的餮饕紋,圈足內有銘文“父丁”二字.而銅爵為鼓腹,腹部也是餮饕紋,腹內有“母已”二字.我們的祖先在上古視龍虎為天帝,祭奠天帝時在使用的青銅禮器上必鑄上似龍的逵紋和似虎的餮饕紋,以示天帝的神秘威嚴.“父丁”銅觚和“母已”銅爵都引用了餮饕紋,無疑為了傳播虎即西王母文化的信息.不僅“父丁”、“母已”銘文包含了豐富的古文化之秘,且以虎為征的餮饕觚爵與飛虎銅壺不期而遇成一套完整的酒具,既能與涇川瑤池王母宴相匹配,相吻合,更能以虎為形與涇川回山西王母祖廟地位相和諧,相對應.
        在涇川發現的最權威的西王母宗教史料中,首推在縣城發現的《王母消劫救世真經》和《玉皇王母救劫保生真經》各上中下全部,為清鹹豐四年木刻版本.在涇川鄉村,現存有曆代的經文2000部以上,如《太上靈寶號經》、《太上靈寶玄壇土登科神經》等,這些經文多為道教,也含有佛教內容.如果在縣境內詳細普查,涇川經文當在數千部之間,這為涇川是西王母文化發祥地提供了權威的宗教史料.
        在涇川涇明、豐臺等鄉(鎮)村落,至今保存有規模不小的“窯廟”群落,從窯內有數層壁畫重迭情況分析,當是宋、明、清遺物,證明在四、五個時代連續修複.窯廟之神,多為西王母和道教主神.窯廟不易毀壞,遇天災人禍時關門上鎖,很難發現,既能保證世代祭祀西王母,又與窯洞住宅文化渾然一體,經濟實惠.有的村落,先有窯廟後在窯廟前興建土木結構廟宇.而在某朝代,土木廟宇人為毀壞,窯廟幸存.涇川窯廟的世所罕見,既是西王母文化的“活化石”,又是旅遊觀光的稀世珍品.
 
作者: 匿名    時間: 2009-7-3 16:43     標題: 張懷群:涇川西王母文化遺產在世界文化遺產中的地位 [4]

張懷群:涇川西王母文化遺產在世界文化遺產中的地位 [4]       
五、周穆王在涇川與西王母首領會見的可能,因為周穆王終生行旅未越過隴山
        與西王母有交往的曆代皇帝中,最能引起人們興趣的是周穆王,而周穆王到底在何處會見西王母,成了問題的焦點,因為會見之地,是區別周穆王會見的是神話中的“西王母”,還是古氏族首領西王母的史證.
        不必細言,《穆天子傳》中的穆王西巡之地與穆王做皇帝所巡幸的地方是兩個概念.
        要像寫出《漢武帝年譜》一樣詳盡地表明穆王的生平大事記,是很困難的,但依《詩經》、《史記》、《後漢書》、《左傳》及權威學者的考證,曆史上的穆王行蹤大體是確切的.青年學者李春茂說:“如果我們把西王母、瑤池、玉山等問題放在西周時代來考察,就會有新的發現.西周時期,周朝西方邊疆沒有越過隴山(今六盤山、關山),《左傳?昭公九年》的第一段記載很能說明問題:“我自夏以後,稷、魏、駘、芮、岐、畢,我西土也”.魏指何地,已難確知.駱與棄的故鄉是一地,與太原有關,在今武功縣.芮與古代河(今靈臺縣黑河)有關.岐在今扶風縣.畢在今鹹陽市畢原.……密須是今靈臺縣境內……這幾個例子說明西周西疆在今扶風至靈臺一線,周穆王西征不會距離此地太遠”(《西王母和回中山》).
        《後漢書.西羌傳》記載:“至穆王時,戎狄不貢,王乃西征犬戎,獲其五王,又得四白鹿、四白狼,王遂遷戎於太原.”穆王西征未越過隴山,已很清楚,但一些人卻把太原解釋為山西太原,是錯誤的.
        把涇川回山認定為周穆王會見西王母氏族中某一代首領之地,是依穆王西征涇河上遊這個史實的科學推斷.穆王在涇川回山會西王母史實的廣泛傳播,也是中國內地信仰西王母的發端.
        這裏順說一下涇川與穆王先祖的緣份,《詩經.大雅》言:“密人不恭,敢距大邦. 侵阮徂共”,是周文王伐密之事,密指密須國,在今靈臺縣,周的方國;阮(今涇川東北)、共(今涇川水泉寺),是周在涇川的兩個方國,共國的共池,是涇川八景之一,遺址今存.周文王勢力在涇川發展200多年後,周穆王西征至此,但其疆域和行蹤始終未逾隴山.研究西王母文化近20年的專家劉映祺先生說:“周穆王伐戎至涇河上遊,在回山與西王母會見,無非是與西戎中一個仍處於以“母性為號”的部族解除了戰爭,重言和平相處的關系罷了”(《論西王母》).
        因而,《史記.周本紀》載:“穆王伐犬戎得四白狼白鹿以歸.”穆天子西巡至隴山以西的任何地方,只能是神話內容了.
六、漢武帝十一次來涇川,漢哀帝時民會聚祠西王母
        《全唐詩》卷647收錄胡曾的詠史詩很多,其中一首名為《回中》的詩雲:“武皇無路及昆丘,青島西沉隴樹秋.欲問生前躬祀日,幾煩龍駕到涇州.”這首詩說明,唐代人認為回中與涇州是一地,且“幾煩”漢武帝到涇州躬祀西王母,這也是漢武帝來涇川就是祀西王母的唐代史料.
        據《漢武帝年譜》和史書記載,漢武帝先後來涇川6次,一說7次.我近查《漢書.武帝紀》和《二十五史.漢書本紀》的漢武帝傳,他來涇川是11次,只是有“幸回中”“幸安定”兩種記載.安定、回中在當時是否一地?漢代學者應劭解釋:“回中在安定,平高有險阻,蕭關在其北,通治至長安.”又說:“回中在安定,平高有險阻,秦安置回中營於此”(《古今圖書集成.平涼府古跡考》).安定又指何地,毛澤東評點過的二十四史《漢書?武帝紀》篇中,編者解釋:“安定,郡名,今涇州縣.”毛澤東還在“涇州”下劃了重重一筆.按以上史書記載,回中、安定、涇州是一地,漢武帝來涇川就是11次.漢天子11次行幸涇川,漢武帝在回山朝西王母,涇川西王母祖廟建於漢代的史實,就成為可能了.
        《漢書.武帝記》、《二十五史.漢書本紀》如此記漢武帝涇川11次之行:
  “元鼎五年冬十月,行幸雍,祠五畤.遂逾隴,登空同.西臨祖厲河而還.(逾隴,登空同;空同是今平涼崆峒山,必經涇川).”
        “(元封)元年冬,行幸回中,春,作首山宮.”
“元封四年冬十月,行幸雍,祠五畤,通回中道,遂北出蕭關,曆獨鹿、鳴澤,自代而還,幸河東.”
        “元封六年冬,行幸回中.”
        “太初元年秋八月,行幸安定.遣貳師將軍李廣利發天下謫民西征大宛.”
        “太初四年冬,行幸回中.”
        “天漢二年春,行幸東海.還幸回中.”
        “太始二年春正月,行幸回中.”
“太始四年十二月,行幸雍,祠五畤,西至安定、北地.”
        “征和三年春正月,行幸雍,至安定、北地.匈奴入五原、酒泉,殺兩都尉.”
“後元元年春正月,行幸甘泉,郊泰畤,遂幸安定.”
        還有一條《漢書》中的史料,證明在漢代確實已有了西王母廟,西王母已經成為民眾信仰中的重要神祗,他們以西王母名義抵抗天災與不平.請看《二十五史.漢書哀帝本紀》:“四年春,大旱.關東民傳行西王母籌,經曆郡國,西入關至京師.民又會聚祠西王母,或夜持火上屋,擊鼓號呼相驚恐.”
作者: 匿名    時間: 2009-7-3 16:46     標題: 張懷群:涇川西王母文化遺產在世界文化遺產中的地位 [5]

張懷群:涇川西王母文化遺產在世界文化遺產中的地位 [5]       
七、涇川西王母祖廟:漢代王母宮的考證
        宋“重修回山王母宮頌”碑落款是“天聖二年太歲乙醜三月十五日尚書度員外郎知軍州事上柱國上官亻必重書.”這個“重書”,已是第三次重書、重刻了.人們引用宋碑時間,多用“天聖二年(1024)”,但忽略了上官亻必在碑陰用三寸顏體楷書記載的刊刻成碑經過,全文如下:“翰林乘旨八座陶穀公,開寶戊辰歲為涇帥太師張公鐸述回山王母宮頌,當時已刊勒上石.至鹹平戊戌歲,澶帥太傅柴禹錫鎮於是邦,乃削去舊字碑南嶽僧夢英重書其文,而字多舛誤,加以筆跡偽俗,謂名公之文遠近流布,好事者傳頌,恐失其真,比再磨礱,又以夢英者自負,小學時輩推尚.遂別琢堅瑉,自篆籀狀斯冰玉箸之體,命工刊之,立於殿之北楹.庶慮陶公之文,回山之廟偕斯篆而不朽矣,慮來者不詳茲意,故書於碑陰以明焉.”即碑石撰文在宋開寶戊辰歲(公元968年),成碑卻經曆了56年的曲折,五代張鐸二次鎮涇州,公元968年2月入京受趙匡胤款待,三次到涇州,即請陶穀寫了碑文和碑額,刊於石.27年後,柴禹錫知涇州,不滿碑刻書法,請書法名家僧夢英削去舊字,於公元998年重書重刻.上官亻必於天聖初年到涇州,認為僧書偽俗,便磨去僧書,於天聖二年(公元1023年)重書成碑,保存至今(碑今在涇川回山).所以,宋碑成文時間應在宋開寶戊辰(公元968年)歲,至今1031年了.
        1031年前的碑文說:“則回中有王母之廟,非不經也.年紀寢遠,棟宇毀壞,壇欹杏朽,蔽荊棘於荒庭,井廢禽亡,噪鳥鳶於古堞.物不終否,崇之在人.”
        在宋開寶年間(公元968年),王母宮已“年紀寢遠,棟宇毀壞”,說明1031年前的王母廟,必是唐代以前重修的了.
        宋碑文又說:“宅享都兮如彼,降漢宮兮若是.”1031年前的宋人用刻在石頭上的話,第一次說出了“漢宮”,是為涇川西王母祖廟建於漢代的第一條史證.
        明太子太保、兵部尚書彭澤的《重修王母宮記》(碑今存涇川回山)說:“宮在涇原西五裏回中山巔,祠所謂王母宮,蓋古跡也.世傳周穆王、漢武帝皆嘗與王母會,故有是宮,又謂之王母宮.”彭澤在碑文中還說,仙家的神話都不重要,周穆漢武遊覽都不足取,關鍵王母宮是吾郡千餘年之勝跡.請看碑文:“仙家之荒唐無足言,周穆、漢武之遊覽無足取,第茲宮為吾郡千年之勝跡.”
        明代碑刻證明,王母宮是涇川千餘年之勝跡,這是漢王母宮的第二條史證.
        清乾隆張延福《涇州志》記載:“上為王母宮、文昌閣、三清樓,松柏各大數圍,高數十仞,其氣森挺.”大數圍之松柏,當是年代之證.涇川博物館藏文物、清代籌資複修王母宮《共成善果》冊序言說:“涇州近郭回中山乃名山也,瑤池相傳為周穆王漢武帝會西王母處,山之巔有王母宮,建自西漢元封年間,厥後曆代修葺,靈氣攸鍾,凡有禱祀無感不應.”“帳自不幸,突遭戰火,一炬而空,即階前降真樹為數千年物,亦成煨燼.”“元封年間”與“降真樹為數千年物”是漢代王母宮的第三條史證.
        1992年,重修王母宮時,在漢遺址出土古代樂器鐓於一件,這與漢樂府《上之回》緊緊聯系在一起,是為漢王母宮的第四條史證.
        涇川漢王母宮遺址上,殘磚斷瓦遍地,地下文化層有明顯的漢文化層特征,專家認定,是漢宮遺址.這是漢王母宮的第五條史證.
        曆史的遺憾是,王母宮屢建屢毀.宋陶穀碑言:“年紀寢遠”,“壇欹杏朽,蔽荊棘於荒庭”.明彭澤碑道:“路當孔道,古今名士登覽祗謁,題詠甚富.”清乾隆《涇州志》雲:“回中山自禹跡所經,以及穆天子武皇帝外,皆不能無詞勒諸石者,傳記詩歌亦既鱗鱗,其沒於煙草者不知凡幾.”收入《涇州志》中的明詩、清詩更有描述碑碣古墓豐富之句:“累朝碣石荒陰在,不忍停驂多黍離.”“古柏初陰合,豐碑興偶同”,“白雲空鎖嶺頭碑”,“古墓累累今稀其.”“斷壁平蕪盡,殘碑荒梗連.”
        1000多年前,到過涇川的名士和涇川人,都感歎回山遺存的豐厚,又痛惜文化瑰寶的流失.今天,遺憾更甚,清代人見到的遺存,又失去了許多許多,已無法計數.
作者: 匿名    時間: 2009-7-3 16:50     標題: 張懷群:涇川西王母文化遺產在世界文化遺產中的地位 [7]

張懷群:涇川西王母文化遺產在世界文化遺產中的地位 [7]
十、涇川形勝與西王母文化地位、內涵的吻合
        在中國,古人把西王母祖廟選在涇川回山,大的位置是合適的.從今天的版圖上看,涇川正處於中國版圖的幾何中心部位,並非未到涇川實地考察者所言,涇川是邊陲偏遠一隅,這是大形勝.涇川回山的具體形勝,是二水夾一山脈,山脈突然不再延伸而讓於水,實難在西部找到二景.王母祖廟位於版圖中心部位且在龍脈伴二水之地,正如《涇州志》記載:“回 [上合下廾](與回山相望之山名 ﹚ 並峙,涇汭分流,而一種雄偉峭拔之氣,實與關隴名山大川相發揮(莊年)”,“涇汭合流,回環於山之下,而山當其中,初予過高峰之麓,暮煙掩靄,馬首而望,宛見一蒼龍踞地飲於雙溪間,則信乎此山之奇也.蓋泰山皆童華得其秀,崆峒得其峭,而回山獨蒼老,皆足令見者有仙凡之異”(林毓俊).“當登陟回山以望,諸山環翠,涇汭合流,盤礴雄遠氣勢甚異,時必有定國家安社稷樹勳伐之臣出乎”(張延福).西王母祖廟居於這樣的形勝之間,實乃先祖的智慧體現.
        回山插天,涇汭左右,王母宮座西,目光所及處是誇父峰,東西父母,形勝展列著中國古文化的深層哲理.回山南麟是瑤池,西是天池.這裏是內地信仰崇拜西王母開始的地方和祖廟的地位,確非今人認為或被認為.無論誰站在此眺望,無不為此景與古書記載相貼切而感歎,擇此地建王母祖廟,“非不經也”.
        回山形勝的超凡脫俗處,還在於身置水泉寺南望,才見蒼龍真形,才知昆侖蜿蜿蜒蜒是為龍尾,龍頭在關中門戶飲溪.外地客人多在回山下向西望其正面,其實,回山的大美之氣、大秀之氣只有在涇河北才可發現,此時你才多少悟得為何把周漢唐名城安定城選在回山之北的水泉寺村,漢王母宮矗於回山之顛的深奧文化意味.
十一、漢樂府《上之回》與涇川
         漢樂府《上之回》全文為:“上之回所中,益夏將至.行將北,以承甘泉宮,寒暑德.遊石關,望諸國.月支臣,匈奴服.令從百官疾驅馳,千秋萬歲樂無極”(《樂府詩集》卷16).吳兢《樂府題解》曰:漢武通回中道,後數出遊幸焉.沈建《廣題》曰:“漢曲皆美當時之事.”
         曆代詩人多寫《上之回》.李白《上之回》句:“金輿向回中.”“秋暮瑤池宴”(《李太白全集》).李賀《上之回》句:“上之回,大旗喜.懸虹彗,撻鳳尾.劍匣破,舞蛟龍.蚩尤死,鼓蓬蓬”(《全唐詩》卷17).陸遊《上之回》句:“鹹陽宮闕天下壯,五更衛士傳 雞唱.重門洞開鑾駕出,回中更在雲霄上.”“宓妃穿杖王母下,何必軒皇居大庭”(《陸遊集》卷31).湯顯祖《上之回》句:“翠華中極駕,赤羽上之回.”“玉雲浮[艸臣]若,金霧靄蓬萊”(《湯顯祖集》).梁簡文帝《上之回》句:“前旆拂回中,後車臨桂宮.”“桃林方灼灼,柳路日瞳瞳”(《樂府詩集卷16》).南朝張正見《上之回》句:“林光稱避暑,回中乃吉行”(《樂府詩集》卷16).隋蕭愨《上之回》句:“發軔城西,回輿事北遊”(《古詩源.北齊詩》卷14).沈亻全期《上之回》句:“制書下關右,天子問回中”“回望甘泉道,龍山隱漢宮”(《全唐詩》卷96).該詩稱回山為龍山,王母宮為漢宮.盧照鄰《上之回》句:“回中道路險,蕭關烽侯多.五營屯北地,萬乘出西河”(《全唐詩》卷17).陳子良《上之句》句:“承平重遊樂,詔蹕上之回.”“下輦便高宴,何如在瑤臺”(《全唐詩》卷39).
        《上之回》蘊含了相當的史料,回中即安定,在前幾節已述.
至宋,陶穀碑有“故樂章有《上之回》曲”句,又強調了《上之回》與漢武帝在涇川朝西王母的曆史事實.
        涇川王母宮《上之回》詩碑,早已成為回山的文化積累,近代下落不明.所幸張維《隴右金石錄》有載.該書收錄涇川碑碣32塊,其中記載西王母的13塊,今佚的5塊,即明重修涇川王母宮碑記(佚),明嘉靖重修王母宮碑(佚),涇川王母宮詩七碑(今存部分),王母宮詩碑(佚),上之回詩碑(佚).
作者: 匿名    時間: 2009-7-3 16:53     標題: 張懷群:涇川西王母文化遺產在世界文化遺產中的地位 [8]

十二、方志學與文學:古人對涇川與昆侖、西王母神話、漢代西王母祖廟的認定涇川地方志載西王母史料之豐,可創全國之最.
        從此時國內外研究西王母引用地方志史料的情況看,方志記載西王母,其它地方是難以超過涇川的.且《涇州志》還未收錄《全唐詩》等寫涇川之詩,《全唐詩》寫涇川與西王母的詩有10多首,《全宋詩》還未觸及,憑直感,至少有數十首.散見於古今著作報刊中的詩文,也還未收集.今回山下存有明清詩碑20多塊,也未一一收錄《涇州志》和《回中詩選》.
        清乾隆張延福著的《涇州志》,是至今所存涇川最早的方志,有“名志”之譽,其中收錄關於涇川與西王母的詩文達81篇(首),其中賦1篇,詩61首,碑文13篇,記6條.這是涇川可遇而不可求的無價之寶,這81篇詩文,最遲的寫於清乾隆十八年(1754),最早的寫於宋.240至1000多年前的古人已為涇川說清了重大的曆史問題,即涇川與西王母古國、涇川與昆侖西王母神話的關系,周穆王在涇川會見西王母,漢武帝在涇川朝西王母,西王母祖廟建於漢代,均在千年前達成以下共識:這個曆史事實就在涇川發生或與涇川難以分割,因“回”、“回中”引出的曆史事件只能定位在涇川.
        著名學者陳寅恪先生提出“史詩互證”法,給了我們最科學的辦法,為我們排除了解決某些曆史問題因缺少史料而遇的無奈.
        涇川史詩達上千行,只能摘一些句子在此.
        詠昆侖神話與回中(涇川)的詩有:
《萬首唐人絕句》雲:“珠露金風下界秋”,“尋作浮塵飄隴頭”.隴頭點名了方位.
        明嶽正《登回山謁王母宮》句:“祠宇重來比舊荒”,“煙霞不改回山色.”
        明蕭練《崆峒懷古》句:“西望蕭關通紫塞,東流涇水注瑤池.”
        清武全文《秋月登回中謁王母》:“絳節三千開翡翠,朱樓十二鎖煙霞.行藏風雨啼山鳥,歲月浮沉老澗花.極目長空秋色冷,峰頭誰駕紫雲車?”“翠蹕金天仙露聞,回中西望氣氤氳.千年華發三株樹,萬裏晴天五色雲.隱隱昆侖煙外出,滔滔涇嶺頭分.”“金母西還白帝秋,嶺增飛闕敞蜃樓.千山積翠連天霽,二水流岑抱地幽.夢裏周秦同逆旅,樽前身世本虛舟.臨風欲奏霓裳曲,沙際翩翩下海鷗.”
        清楊美益《望王母宮》句:“霞明若散靈飛綬,水繞疑拖細複裙.還有九微龍帝掖,願移瑤臺傍吾君.”
        清黃輝《王母祠二律》句:“祠前老柏才留葉,天上蟠桃可著花.”“天馬東來複西去.”
        曾士毅《過王母宮》句:“幡影不隨青鳥下,洞門空閉紫霞微.好從涇通瑤沼,笑摘靈桃滿袖歸.”
        清孫永思《冬日登王母宮》雲:“空聞青鳥來金闕,不見蟠桃倒玉卮.涇水有聲天地轉,瑤池無路古今思.仙容贍謁幽深處,古木寒鴉冬日西.”
        清姚孟昱《王母宮四首》,堪為涇川西王母史詩:“涇川渺渺接昆溟,王母宮開此地靈.門控千峰環紫翠,窗虛四壁閃丹青,瑤桃日暖棲鸞影,蒼柏風高墜鶴翎.信是仙都塵境隔,恍疑天樂五雲聽.”詩意與史事一樣清楚.
        他又寫道:“關西跋涉欲投閑,又借琳宮暫一攀.望日未須臨渤海,披雲應喜到回山.步移仙境消塵慮,坐對瑤池洗醉顏.最是觀風兼覽勝,不妨吟弄月明還.”朝西王母最佳之地也.
        清楊巍《遊回山四絕》:“草色泉聲向晚多,故宮猶在碧山阿.門前颯颯松風起,傾聽當年黃竹歌.”“曼倩空為闃洞記,回山半屬野人家.長生自古誰能得?惟有蒼松管歲華.”
        清張邦教《遊王母宮》詩:“絕碧明月榜,長松蔭紺宮.雲車並金作飾,蓮倚玉為容.黃竹歌堪聽,青鸞信可通.乘軒山下客,延頸仰仙蹤.”
        清練國士《謁王母祠》句:“山盡水旋地脈奇,誰將此處作瑤池?”“畫壁仙人滄海渺,覆亭松色翠雲低.”
        清劉天和《登回中山》詩:“六日涇原道,尋幽上翠微.纖雲籠樹紗,細雨濕征衣.峭壁淩寒瘦,新溪漾綠肥.山靈如有意,霽月傍人歸.”
        清萬象春《謁王母宮》詩:“山接崆峒藏寶[上竹下錄],水分涇芮引瑤池.一雙青鳥歸何處,千載桃花空自疑.”
        清靳學顏詩《謁王母宮感漢武故事而作歌》:“千山儼龍馬非,一邱忽鳳蹤,星河回夜波,璣衡轉天步.”
        清何汝仁《瑤池夜月》詩:“皓月盈盈射錦塘,九天蟾兔飲瓊漿.蘭波蕩漾濯冰魄,玉鏡森沈搖碧滄.桃苑春深飛鳳輦,瑤池夜淨映蟾妝.宮巒隱隱芮河北,山紫煙疑不勝涼.”
        清李瑾《秋日登宮山》詩:“回巒依涇水,[上山下卒]嵬與天齊.紅葉吟風日,黃花捧露時.何人營畫閣,終古自瑤池.”
        清於錦《回山詞》:“昔聞回山稱絕奇,方諸群山會瑤池.今我來登臨,天風吹上山之嵋.側足孤峰倚天柱,俯視延睇小坤維.萬山盡盤結,回[上合下廾]儼遊麒.支本昆侖脈,望注滄螟涯.”“萬山盡盤結”,“支本昆侖脈”,地理方位點得更清晰了.
        清林毓俊《回中山賦》雲:“是其下,宜為真人所托處兮;故其上,遂成天地之大文爾”.
        “昆侖兮山巔,若有神兮褊衤遷.館宇兮匪一,離宮兮涇之川.”
        詠周穆王與涇川的詩文有:
        唐李商隱客居涇州三年,寫有《安定城樓》、《回中牡丹為雨所敗》名詩,還有《瑤池》詩,流傳極廣:“瑤池阿母綺窗開,黃竹歌聲動地哀.八駿日行三萬裏,穆王何事不重來”(《全唐詩》卷539).
作者: 匿名    時間: 2009-7-3 16:57     標題: 張懷群:涇川西王母文化遺產在世界文化遺產中的地位 [9]

明彭澤《過回中王母宮》句:“宮祠王母翠微頭,周穆曾馳八駿遊.”
明嶽正《登回山謁王母宮》句:“穆王空辦馬蹄忙.”
        清郭崇嗣《謁王母宮》句:“王母祠前古柏垂,周王曾此宴瑤池.一樽未畢回中樂,八駿歸來國已移.”
        清姚孟昱《王母宮四首》:“穆王馭駿舊時遊,青鳥書傳信久幽.洞嶽幾經滄海變,涇河不斷古今流.身依日月三千界,足躡雲霞十二樓.東方朔去知何在,空餘翠柏綠陰稠.”
        清馮如京《過涇州望王母宮》:削峰聚影嵌玲瓏,古棟人傳王母宮.桃實萬年難再熟,穆王八駿幾嘶風.滄茫水瀉瑤池碧,澹宕雲生寶座紅.過客頓忘形在穢,月明神往紫霄中.(《秋水集》清順治版)
        清楊巍《遊回山四絕》:“周朝八駿去不返,此地猶傳王母宮.昔日瑤池作涇水,仙人原在有無中.”
        清王之誥《登王母宮》句:“傷心猶自惹周王.”
        清靳學顏《謁王母宮感漢武故事而作歌》:“翠華昔享瑤池觴,華表今疑承露掌.山川是昔人事非,白雲黃竹共淒腓.歲時猶有隨陽烏,飛來飛去傍翠微.”
        清於錦《回山詞》句:“周王徙駐蹕,漢皇空有祠.”“顧茲山也,周漢二君乃籍是以傳為千古勝事.”
        詠漢武帝朝涇川王母宮及漢代王母祖廟的詩文有:
        唐詩人喻鳧寫了《晚次臨涇》後,又寫《王母祠前寫望》,當來過涇川王母宮,句雲:“雲霞千古事,桃李舊花顏.芳信沈青鳥,空祠掩暮山.香傳一座暗,柳匝萬家閑.那複傷神所,河昏落日間”(《全唐詩》卷543).此詩珍貴,在於唐代人寫出了“雲霞千古事,空祠掩暮山”之時空概念.
         明彭澤《過回中王母宮》雲:“金碧積層臺殿古,雲霞縈繞篆煙柔.蟠桃留樹知何處?老樹無枝可耐秋.千載回中傳故事,荒亡不道古人優.”
        明嶽正《登回中謁王母宮》句:“仙家漫詫長春術,祠宇重來比舊荒.”“武帝豈知桃核異.”
        明唐龍《謁王母宮》句:“半空玉洞煙霞出,千古瑤池日月浮.朱草叢深盤白鵠,玄梨樹老臥青牛.”
        明薛綱《過回山王母宮》句:“曉騎馬總馬過回中,上有西池阿母宮.瑤草變成芳草綠,蟠桃讓於野桃紅.武皇好慕心徙切,方朔恢諧技已窮.欲覓仙蹤何處所,茂陵無樹著秋風.”
        清武全文《秋月登回中謁王母》:“鸞飛縹渺知何向,落日秋風憶漢君.”“風清月白倒金穉,席石幕天水鏡開.翠柏蒼松柯上下,落鳧鳴雁影徘徊.鑾蹄蕪沒秋容老,壘蕭涼夜壑哀.桃實何須方外熟,涇幹咫尺是瑤臺.”
        清安維峻《遊崆峒題》:“徙令千載下,懷古發遙思.鞭撻及四夷,武皇自英鷙.”“不然燒回中,斯山且淪棄.”
        清楊美益《望王母宮》句:“回中佳概漢時聞,古殿凝祥覆紫雲.”
        清黃輝《王母宮二律》:“削壁交河蕩遠空,彩雲猶護漢時宮.登樓忽下高林雨,秉節來乘六月風.青鳥傳書虛漢外,蒼龍飛輦漫回中.”“茂陵秋色落誰家,王母荒祠水一涯.祠前老柏才留葉,天上蟠桃可著花.”
        清曾士毅《過王母宮》:“王母峰頭宮殿巍,雨中行徑草芳菲.談仙漢代虛千載,覽勝秦山碧四圍.”
        清孫永思《冬日登王母宮》:“回嶺高開王母祠,□風眾壑回淒其.”
        清姚孟昱《王母宮四首》句:“漢武當年封禪誇,回中頂上禮仙家.瑤池曉浴三山日,紺殿晴飛五色霞.地擁丹梯堪躡穊天連雲漢好乘槎.金函寶[上竹下錄]千年注,誰識先傳萼綠華.”意天子受命在回山立祖廟.
        清謝少南《謁王母宮》:“往日回中道,猶存王母祠.百留千尺樹,桃憶萬年枝.芮曲瑤池衍,涇山懸圃移.茂林空栽木,索蕭歲星期.”回中道通時建王母祠, 芮水衍變為瑤池,懸圃移在涇川,詩如史一般真實.
        清王鶴《過回中呂大參招飲王母宮夜歸有作》:“漢皇歸去已多時,勝跡還留王母祠.地接崆峒即閬苑,川回涇汭似瑤池.雲中青鳥歸何處,海上蟠桃不可期.獨有山頭明月在,相看且覆掌中卮.”漢武留王母祠,回山接閬苑,涇汭似瑤池,王母宮內有王母宴.
        清葉禮《甘肅竹枝詞》詠涇川詩其二:城西名山是回山,王母當年響佩環.古柏猶存漢時樹,蟠桃未許種人間.(《甘肅竹枝詞》清道光版)
        清楊巍《遊回山四絕》:“青鳥已無白鳥來,漢皇空築集靈臺.只因王母曾臨處,一樹仙桃對客開.”
        清楊楫《回山謁王母祠》:“仙宮天外倚層峰,洞口曾聞禦六龍.一自鸞簫聲斷後,空餘煙月掛長松.”六龍之駕於回山,天子來仙宮.
        清萬象春《謁王母宮》句:“扳蘿迤邐到仙祠 ,絕壁崔嵬古木奇.”
清王之誥《登王母宮》句:“漢武雄才振八荒”.“淒涼一片回山月”,“爭得清暉到未央.”
作者: 匿名    時間: 2009-7-3 17:00     標題: 張懷群:涇川西王母文化遺產在世界文化遺產中的地位 [10]

清練國士《謁王母宮》句:“蟠桃難定朝天日,青鳥依然入漢時.”
        清劉天和《登回中山》:“雨暗回中池,雲深王母宮.環溪山浴影,迭嶂鳥迎空.古柏初陰合,豐碑興偶同.”
        清靳學顏《謁王母宮感漢武故事而作歌》:“紫氣高盤王母宮,青霞低護長生樹.漢皇作後聖作武,坐臨寓縣壓塵土.端拱凝旒叩至精,白日青霄降王母.王母躬持千歲桃,金支翠葆擁雲霄.”“高居華蓋朝元會,總攬王籍無恐怖.不然海上無垂衣,不到涇原有方外.”
        清於錦《回山詞》句:“遺勾上有金銀闕,古柏□雲時護持.”“安淩玉虛頂,披彼金母帷.原受龜臺六甲靈飛秘,恣意蓬壺閬苑長追隨.”
        清謝〔外門內言〕祚《宮山曉鐘》:“推簾月色尚溶溶,萬籟蕭然聽早鐘.隔水一聲傳激越,傍山萬木響玲瓏.”“王母祠前花正放,定應添得曉妝濃.”
        清張延福《王母宮降真樹》:“回巒聳峭壁,古柏閉宮懸.根植蓬萊地,幹叉日月天.蒼森不染黛,枯澹若參禪.色向青松秀,神搖碧棟鮮.元精培自固,勁子淩無前.悟此靈光意,長隨法鏡圓.”
        清劉慶雲《九日登嵩山》:“鶉觚郭外接嵩坪,九日登臨又喜晴.山到蕭關含夕氣,水回涇汭雜秋聲.一天煙霧籠邊徼,幾陣風雲繞戌城.”
        清李廷蔚《九日登宮山》:“秋來鎮日轉飛蓬,重九登臨王母宮.桃苑著霜凋落葉,瑤池灑露濕低叢.魄淪曉霧迷懸磴,目斷殘雲墜宴鴻.”
        清諸詒孫《秋日安定懷古》:“鵲印銜鈴閣,龍韜播錦川.層陰籠奄壘,窮色變回巔.振履空留信,偷桃莫漫傳.瑤池歇翠色,涇水澹虛煙.”此為漢初都尉孫名穋兵不滿千抗萬敵,身死,州東立廟,《涇州志》有載.
        關於匈奴入蕭關朝那燒回中宮,清姚永和還有《朝那吊孫將軍》詩:“將軍忠烈昭千古,冷落邊關名姓香.幾處火冥蠡燒未盡,滿天磷火泣胥亡.錦袍血灑回山紫,鐵甲骨沉涇水黃.耿耿丹心貫日月,西風一吊一沾裳.”
        《涇州志》除收錄西王母詩文外,對涇川西王母史料的記載亦富.關於西王母古國,有“民樸半多穴處”句.關於涇川“回”的地名,有回山、回中山、回中裏、回嶺等記載.
        對回中山的記載是:“回中山,又一名宮山,在治西二裏,絕岸壁立,涇繞其左,汭環其右下,上為王母宮、文昌閣、三青樓,松柏各大數圍,高數十仞,前賢題詠甚多.”
        對瑤池的記載:“瑤池,在宮山之陽,傳為王母宴周穆王處,環池皆山泉,自石竇中出,噴激湍漩,縹碧涵青,其傍峭壁,天懸石,黑似古鐵,又諸泉岔起,滴瀝如雨,諸名賢提詠.”
        記載朝那城句:“朝那城,在回中裏至州二裏,兩壁峭立,沿岸多桃花,今城廢.記載朝那溝句:“朝那溝,在治東二裏.”
        記載朝那廟:“在州東二裏,漢初,匈奴老上單於寇朝那、蕭關、北地,都尉孫名穋兵不滿千,抗十萬驍騰之虜,戰不勝死之,不知何代封朝那蓋國大王,郡人祠於東山之麓,有禱輒應,今廟廢.”
        關於朝那城、朝那廟的記載,證明匈奴燒的回中宮即涇川漢王母宮,涇川漢西王母祖廟無疑.
        涇州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戰爭頻仍使王母宮屢建屢毀,曆代名將重臣鎮守涇州,“故漢王尊、馮異,唐馬麟、段秀實,宋張齊賢、騰子京、韓琦、範仲淹諸公經營之跡往往具在”(《涇州志》).
        寫涇川的詩文,最遲從於右任起,上至漢唐,都寫出了周漢二君來涇川的真實和涇川西王母祖廟的時間、方位概念.
        以我淺見,幾千年以來,當史不傳時,詩在傳.當史斷時,詩不斷.
        當史家以有疑、無聊為借口偷懶時,詩家正認准詩題的不朽、無妄,於三更燈火時讓詩意飛越天際外,史詩就這麼互補著.當曆史學家的疏漏,使曆史空白點生發千古遺憾時,好詩恰在此時應運而生,大詩人的片言詩句卻正印證了真相而最終變成曆史.如《詩經》,誰能不把它當史讀?史家在一些時期不自由不能寫,對發生的大事只字不敢提,詩人卻在不讓寫的不自由之中,思想自由,寫了真情真事真話真人.
        史不敢寫史實時,詩正敢於依史實寫詩史.適時公開,便揭開了千古之謎.
        涇川史料丟失、毀滅嚴重,也可創全國之最.明代一場涇河大水把明洪武至周的涇州城一次性淹掉,也泡爛腐朽了周至明代涇州的全部史志與所有文字記載.當年的雄城未留下片言只字,唯李商隱的《安定城樓》,隨著李商隱在晚唐就離開了涇川而得以保存,其“迢遞高城百尺樓”一句,就讓後人讀出了涇州城當年“箭樓巍峨,雉堞高聳”的氣勢和涇州城的規模.
        當史家把曆史模糊時,詩家正把曆史咬定.寫涇川西王母的古詩,我們在21世紀必須當史讀.
作者: 匿名    時間: 2009-7-3 17:02     標題: 張懷群:涇川西王母文化遺產在世界文化遺產中的地位 [11]

十二、民俗學史中的燦爛一頁:全國最早最大的西王母廟會
        涇川西王母廟會為什麼在三月呢?因為三月是重修王母宮竣工之月,從張鐸於宋天寶戊辰年(968)刊勒陶穀碑文於石始,至今已1031年,也就是說,廟會已有1031屆了.陶穀碑重書日期為天聖二年太歲乙醜三月十五日,這是回山王母宮重修後的竣工之日,此時舉行了盛大的朝拜進香活動,後相沿成習,流傳至今.
        明彭澤碑記說,明初,王母宮曾重修,二百載後,漸以頹廢,涇籍太學士閭沂倡導,平涼韓王贊助,大規模重修了一次,“經營於正德甲戊五月上旬,落成於嘉靖壬午五月中旬”,前後達八年之久,八年中在兩個五月開工、竣工,故五月也有廟會出現,並流傳至今.三月是繼宋代廟會之俗,五月端午廟會自明代更有特色,當日下午,涇城幾成空城,老幼朝山.三月、五月,還有七月十八日(傳為王母紀念日)成為風雨無阻的朝王母盛會.涇川西王母廟會之期,總與重修王母宮開工竣工之期和王母紀念日相系.
        明代的廟會,在彭澤碑記中可以看到:“而吾涇縉紳士民得以親炙而交遊之,皆以斯宮之在茲,而吾涇自國初抵今,藏修於茲以登仕途者,又不特寒族父兄子女至也.”廟會的內容從碑文中也可見一斑,即除王母殿、玉皇殿、周穆漢武廟外,“其餘雷壇及玄帝等廟有差,則皆鄉耆之意,欲為旱、潦、疫癘之禱而設也.”廟會凝聚著鄉耆民眾之意,也就是民眾之會,祈雨、抗澇、免病、除災是關鍵的民眾心理需求.
        清代廟會情況可見清光緒七年籌資複修王母宮《共成善果》冊序言記載:“王母宮,建自西漢元封年間,厥後曆代修葺,靈氣攸鍾,凡有禱祀無感不應,每歲三月間,遠近朝山進香者,不知其幾千百人.”正如《涇州志》靳學顏詩雲:“遊客年年策馬來.”
        民國時期涇川中學教師張文亭(1893—1952)的《文亭日記》記載了40年代5個年頭的廟會情況,共九則(見本書《讀五十年前的西王母廟會日記》]
        《可愛的平涼》言:“每到三月二十日王母宮逢會之期,春風輕拂,桃花、迎春、丁香、紫荊等花盛開.”《涇川一覽》記載:“按照舊時的慣例,古曆三月二十是涇川瑤池王母的盛會.”王子降先生曾任建築瑤池公園管理委員會主任,他在《回中山與瑤池》一文中說:“民國24年(1935)3月,廟會後收入了布施,會首景登霄經理修繕大殿……”“每年3月廟會期,桃杏爭妍,綠柳才黃,紅男綠女,蔚為壯觀.”
        涇川西王母廟會的最大特征是:民眾進香、布施自願,人到達即可,但一定要在心中默念西王母.就在十年浩劫期,淩晨或深夜,人們還是去山下或山頂默默而過,這和40年代駐軍站崗限制自由但民眾自願上山一樣.
        廟會的基本程序有:
        1會議.正月吉日,經理會經理全到會,籌劃當年廟會事宜,雖多是傳統,但經理無一不到.
        2告示.前一月,經理會即廣貼告示,鄭重邀請.
        3迎貢.正會前一日進行,取大祭之前暖棚、暖壽之意.涇川8社家在縣城南門集中,集主貢經典貢品,如壽桃、獻糕,善男信女則拿來幹果碟子、動植物造型的面藝俱全的貢品,都是自願盡心,各顯手藝,絕不攤派.匯集後,由嗩呐鑼鼓引路,會首列隊,信眾和好善者有心人隨後,人手不空,或挑、或捧、或舉,從南門沿中山街下,出北門,進山,獻於山下和山上,或要走完縣城主街,主要是給人看,見者越多越好,看與被看,成為一景.嗩呐曲悠悠揚揚,有四人或八人、十六人不等,曲多為涇川曲藝精華.
        4儀仗.縣城衙門口的全架執事最著名,有硬幡.一為挑16面三角旗,分玉鳥旗、雞旗、虎旗、金瓜旗、皂角旗,還有黑三角旗為水旗,旗上綴七個白圓代表北鬥星.二挑16面方旗,正方形,紅芯或綠芯,白邊.再挑軟蟠,如帥旗.四為保駕,叫屬龍的十幾歲娃娃背上龍棍,列隊護駕,暢遊街道,笛子等管樂和鑼鼓竟相演奏,各儀仗隊伍互相比賽.想參與是不易的,必須屬龍或屬虎,即使挑旗也要精幹瀟灑者.
        5貢獻.多是外地人,自願貢獻,從前一日持續至正會日,貢品有饃、肉、菜、果、糕、香、香具,貢案累累.另有大米、粉條、白面,贈於廟倌或道士.
        6敲鐘.約五時,回山鐘聲敲響,該鐘鑄於金代,高1.9米,直徑1.5米,邊厚13厘米,重萬斤.嗡嗡鐘聲在南北二原、川道數十裏可聽見,縣城更顯雄渾深沉.人們早早起來了,敲鐘者或是會員,或是自願者,有心人.
        7獻萬名傘.有功德的人,每人出一針一線一紙一花之功,每人繡一個東西拴在上面,縣城及全縣鄉下的臨縣的民眾,不分地位,只要有功德,出錢多少不等,無序寫上自己名字於萬名傘上,傘奉於回山下王母座像之上,傘取皇家風範,黃色,直徑3至5米不等,高2—3米,獻傘前後,還有遊城、遊莊之儀,有名者皆來圍圈觀看,一定要看見自己的名字,未布施者後悔已來不及,傘懸至廟會結束後數月,意護金母風雨,求王母護萬民,風調雨順,也有互相祝福之意.
        8進早香.此為有心者、有求者所為,淩晨3點或許有人起床,輕手輕腳跑步上山,以第一個上山者為榮幸,自己高興今年成為第一名,但不公布,人多不知.於是,不論男女老少,年年爭第一,以為自己是第一,上去後見有人早已上去,總有多年未爭到第一但年年爭早不輟.太陽出現,八、九點後,懶散之人以為趕了個早,勤人已下山進了家門,或幹了好多事.此時人人見面互問的話全是:上山了?我已上了!你才去?上去可進香,可不進香,但定要撫摸鐵鐘,到大殿前默默朝拜.
        9洗手.姑娘、小姐所為,人愈是漂亮,天生麗質,愈早起,太陽出來之前,匆匆進瑤池或至山頂,用三月的草上露水打濕手,雙手互搓,久摩久撫,手洗得白嫩細膩.有的輕輕在草上摸過去,手就濕了.洗手後再用露水洗臉、洗眼.過去講:洗 手後從此手巧且進入大巧,針線茶飯之藝必為地方一流.凡有超人針線茶飯功夫的母親,必在淩晨叫醒超過自己容慧的女子,婚前年年去洗手.少婦則是更求上進者.現在講究:洗手洗眼洗耳之後,一下子醒悟,靈性附身,讀書有質的進步,今年必能考上大學.小姐們,則覺更嬌美嫵媚,眼睛更迷人,膚色更好,身段在今年內必成仙女狀.此俗是王母為女性,王母有眾多天姿絕世的仙女所吸引,由純真性靈的女子們繼俗.
        10朝水.前一日或當日,以神聖心情,朝龍口裏流淌不息的瑤池聖水,外地人偷偷取了喝,或帶回去孝敬老人.
        11奏樂.以嗩呐為主,高平、窯店、城關的嗩呐隊最為著名,前一日已匯集山下,在石窟前、回屋前、瑤池旁、大殿前,若幹樂隊齊奏,每隊8至12人,嗩呐為主,還有板胡、二胡、笛子、鼓、鑼、水子.清乾隆年間樂器有龍笛,風簫、洞排簫、瑟、塤、穌、麾、搏拊各二,祝、[吾攵]、小把鼓、應鼓各一,金鐘9個,玉磬16;舞具有木穹拐、節各二,龍頭、 羽、龠、千戚各16.現在把西洋管樂全部引進,中西合璧,樂從早晨奏至深夜,廟會氛圍始終濃厚.
作者: 匿名    時間: 2009-7-3 17:06     標題: 張懷群:涇川西王母文化遺產在世界文化遺產中的地位 [12]


        12祝壽.60歲以上老人參會,多為求增壽.60歲兒女扶80歲老人,順大路上山,直到大殿.80老人親手要進香,親手布施,特別是60歲以上的女兒,最掛心的是能得到一個壽饃,無論以什麼方式只要得到為榮,回家後鄭重給老人行孝,老人吃了,必少生病而長壽,此為一年中兒女行孝的第一個選擇.也有40多歲的兒女扶著60多歲的老人.壽桃是有限的,多是在心中祝願,一年中其它喜慶禮儀活動可免,廟會一定要去.
        13求子(偷饃).子孫宮位於瑤池內,現保存完好,已婚女性不分年齡湧向那裏,一定要得一個動物型的饃饃,偷偷裝回去自己吃或給兒媳婦或已出嫁的女兒,盼生個令人疼愛的孩子.過去求兒子,現在只求漂亮健康聰明.但和壽桃一樣,數量有限,得者有限,但心誠者還是能得到.在子孫宮前走一走也是祝福.
        14拴福.經理會或廟會主持者,早已備好二厘米寬,1米長的紅布條,爺奶、外祖父領著最疼愛的孫子,如不足周歲第一次過會更為稀罕,遞上一元錢,必能得到一紅布條,有幸讓法師親手拴在小孩脖子裏,則為大幸.多是人擠得不能邁向前,遠遠從別人頭頂接到布條就不錯了.這一天在山頂、山下,碰到的小孩,差不多脖子裏都拴著紅布條.
        15唱戲.過去,南關、北關、觀音閣、茶園門,輪流請戲.有時縣政府派戲,指定某某劇團去唱,老戲臺在瑤池溝.現時在縣城內廣場演戲,開發區也臨時搭臺,請過最著名的秦腔劇團如易俗社、三易社.秦腔傳統劇團換著唱,也有眉戶、隴劇,晝夜兩場.廟會開幕當天,來人均看戲,中老年則把會期的戲一臺不少看到底.
        16自樂班.多在晚上演皮影戲,清唱自樂班在夜晚有多家自樂,有在山下的,有在廟院的,或街頭隨便一個人家門前、單位前,人們圍一個圈就唱開了.
        17回山萬人遊.正會下午五點以後,廟會又是一個高潮,涇川縣城幾乎家家人走室空,此時呆在家裏反而覺得不安全,除非行走不便.人人爭先恐後出城,過橋上山,再一次到達山頂.此時,上山的之字路上盡是人,花綠紅白,生機一片.上去幹什麼,說不清,人人都去,不去是最大的遺憾.然後坐在山邊、山下、河邊,人們散步、見面、問候、誇美、誇青春、比娃漂亮、誇衣服好看,就是不願早早離開,直等夜幕低垂,人們依依不舍才回家中.
         18購物.自古就有物資交流會,在縣城舉行,但回山下從早上擺開的香表、飲食、水果攤,擠得趕會人難以通行.縣城裏,隴東十幾縣的客商前來,沿街搭滿棚子.平時不買東西,此時買.臘月是辦年的高潮,正二月節儉,三月會上就大買特買了,進廟會許願還願,出廟購物而去.
        19講吃,小吃展銷.瑤池溝內,開滿茶社、飯館,多是棚子,會前搭起,人人過會以美食一頓為享人間大福.見了面第一句話是:吃了什麼?過會就講究吃得啥.昔日無論城鄉人進館子美食一頓的滋味,那香那體味,今人、後人都永遠難以體會.現代在南門、中街、北門,都有小吃市場,擺滿涇川近百種小吃,經多年演變,提煉出精品三四十種,所有逛會的人,誰能不至少吃一種、一組呢?鄉下人全家不能到齊,則手提一串一包回去,敬老愛幼.小吃長年有,唯有在會上要比工藝高低,質量優劣.
        20夜市.舊時在南門,各家二層木土結構的門店、酒館前掛著各式燈籠,店內營業,多點清油燈.人們一邊在南門高戲臺下看戲,一邊品一二種小吃解饞.近20年夜市在北門開張,多是青年女性主理,各自豎一盞有燈罩的燈,引進四川和外地一些小吃,實是涇川式快餐,涇川小吃、黃酒、啤酒特色也保留,多吸引外地車輛所載旅客吃夜餐.
        21放河燈.回屋前是指揮臺,經理會最有聲譽的會長指揮,不知家在何處的有心人,早已自願做好蓮花燈,內點蠟燭,到河邊點燃,漂入水中,一時間就漂入涇河,誰點的燈漂得快、遠,誰的運氣好、壽長、福大,最遠漂到20裏外的溫泉以下,還不滅.山上、橋上、河邊,無數的目光在夜色中欣賞一河燈在流淌.
        22法事.道教協會請最著名的道長主持,引領頌經,長達一天,道教音樂引人入勝,宗教氣氛莊嚴肅穆.
        23臺灣同胞還願.每年都有臺灣朝聖旅遊團體和海外華人於三月十九日抵涇,趕正會日進香,朝拜.涇川人自覺讓路,行注目禮,臺胞總要挑著會旗,從城內列隊步行到達山上,臺胞在回山巔要度過一天,向晚才下山.
        西王母廟會的品質是:聖潔、純淨、友善、和睦、團圓、平安、祥和、如意.儀程中的活動是千年之俗,其它不健康或有迷信包彩的民俗禮儀,一律不許上山表演.昔日講,王母是至高至上的先祖之一,其它廟會所敬之神,用神轎抬來,其地位也只是朝王母者,只能在回山下,而不能上山.
作者: 匿名    時間: 2009-7-3 17:08     標題: 張懷群:涇川西王母文化遺產在世界文化遺產中的地位 [13]

十四、隨處可見的民俗遺存:西王母穴處與涇川窟洞民居
        古籍載:西王母穴處.涇川的窯洞民居,從遠古使用至今,也已經幾千年了.現在處於山 溝半崖裏最古老的窯洞,當在1000年以上.涇川民眾自古穴居,只怕水淹,故現存的古窯洞都在溝邊、懸崖之上,幾千年水土流失,院落成溝,最高的窯洞在百米處.今人驅車過涇川,只要隨意一瞥,便見身邊的溝、崖、嶺上,都有如瞳仁般黑幽幽的窯洞 ,那就是上古的涇川地區民俗民居.廢棄的古窯洞到底有多少,誰也說不清楚,以一個自然小村20孔計,全縣有1466個小村(生產隊),有204個大村(大隊),古代的窯洞至少在40000孔以上.
        200年前開鑿的窯洞,10多年前才基本閑置,未住人家,但百年前開鑿的窯洞,不少人還在居住,保存完好.涇川的窯洞民居分地坑、明莊、半明半暗三種,是黃土高原上極具典型的,而地坑又為典型之最,只有古涇州域內可見到.
        地坑是從平地上挖下的約20米的四方深坑,從四面各鑽出三孔窯洞,窯洞深約10米,高約6米,寬約5米,上窄下寬,成拱圓窯頂,窯牆叫“窯肩”,多是與原沉積黃土連成整體,挖出門形,上留天窗,下無窗.以南崖面為正,從中間窯進去,窯右邊,在窯壁再挖約1米深的炕窯,內盤土坑,是用土坯(胡基)砌成炕牆,內填滿黃土,上覆一層15厘米厚的用長麥草和黃土和成的泥巴,兩個月內,邊捶打邊涼幹,幹透後取出黃土.從此,以麥秸羊糞豆或煤煨熱,晝夜不涼.炕左是鍋頭,安大黑老鍋一口,小鍋一口,蓋木鍋板,鍋頭外面置一木風匣吹火,鍋頭後放柴火,名“灶火”,灶火角立一黃酒大缸.灶火後置2米長、1.5米寬的杏木或梨木大案板,細長面在此擀出.案板靠崖處擺滿罐、盆、碗、碟、擀仗等.案板後置裝糧的條囤、蔬菜等.只有一孔窯洞的人家,在此處安一盤石磨,或盤牛槽,拴牛,觸及窯掌.從左進,依次是木櫃,很笨重結實,內放衣物和最值錢的家傳之寶物.上擱茶具煙具化妝品.
        櫃後是兩個大水缸,條桌上擱面瓦缸、鹹菜罐,條桌後是面櫃,上掛面羅.這窯叫當中窯,是家庭辦理大事和最權威禮儀進行之處,也是全家團圓吃飯之地方.鍋頭連炕,冬天可煨燃料, 叫“烙炕.”春夏秋則不用燒炕,做飯的煙火進入炕下,炕也常熱;煙囪出炕角,從窯洞外直箍上崖頂.當中窯多是老母親住.右窯無鍋頭與炊具,多架起一對畫了花鳥的木箱子,是兒媳的陪嫁,是大兒子倆口及孩子的住處,窯內藏糧或木料.左窯是老人住,值錢東西和二老的一對棺材置於炕左旁.西崖面,挖出三孔窯洞,中間住人,左窯為磨窯,右窯為牛窯.北崖面的三個窯洞,左為豬圈,緊接著有一小窯,內挖10米以下的坑,叫“滲坑”,院內所有雨水可蓄,中窯是“洞子”,即上下通道,坡在洞內藏著,黑古隆冬.洞 子過去,是一淺淺的窯,內打井,約60米深,取黃土深處水,用井桶(小木桶)、井繩、轆轆攪水.井窯過去,是第三只窯,叫窯窯,一般是小青年住.東崖面,三只窯,也是婚後三對夫婦住.院內平整.有的在正面右窯上挖一高窯,住人藏糧.或在正崖面當中窯與左窯之間挖一暗窯,門在中間窯出,但門常年用什物堵嚴,內藏家產,叫拐窯或套窯.崖上一圈是“蓋牆”,牆後有場,碌碡壓實,碾糧與護窯.落雪了,從原上望去,什麼居所特征也無,只有從地下冒出鳧鳧炊煙.人們怕冷,縮手縮腳鑽入地穴了,原上空蕩蕩的.忙季,人們爬出來,在地裏下苦.有趣的是洞子,有的直上,有的朝北出有門,出門後洞朝西拐,箍成洞子,坡約60度,再做門樓與門,這種彎洞子可防盜,土匪如半夜把碌碡掀下,打不開第二道門,碌碡已陷在崖裏.
這樣的地炕、明莊、半明半暗的民居,各稱為一個莊子,一個莊子是一個單元,如北京一個四合院,即住一戶人家或三、四戶人家;每小村約50戶,每大村約500戶——1000戶,這樣的千戶大村落,全縣有200多個.
        西王母穴居——懸崖古窯洞——古窯——今日窯洞村落,構成了西王母古國的居住文化,已引起世界各國專家興趣,這是西王母民俗居住文化留下的深深痕跡、遺存.
十五、新疆昆侖地區少數民族不信仰西王母與西王母民俗滲透於涇川百姓生活
        涇川穴居與西王母古國居住民俗緊緊連系,還有西王母祖廟廟會外的村落廟會,“清雍幹時期,全縣戲樓有161座,縣城周圍就有17座”(《涇川曲藝志》).161座戲樓下,就是161處廟會,每年從正月初三起,至臘月二十八,幾乎天天有廟會,夏秋收割時只短暫停頓,廟會上無不有王母戲、王元音樂、王母禮儀.祖廟上有朝瑤池聖水民俗,有蟠桃會民俗(二項專文述),此外,還有十項民俗.
        王母宴,從古傳之,各代不同,有長壽宴、蟠桃宴、青鳥宴等,菜名與造型、內涵多源於西王母文化典故.二、有百種小吃附助王母宴,也存在鄉下老百姓尋常歲月的一日三餐中,以麥面、玉米面、蕎面、高粱面、糜面、穀米、糜子米、豆類做成.這是遊牧民族轉為農耕民族後,從食肉到食植物種子的演變.三、罐罐黃酒,全家坐熱炕上,圍著一個方盤子的9個小菜,端來一瓦罐,黃酒糟放進去,分次兌開水,插一竹管,你一口,他一口,相傳吸吮,是王母宴君王之禮流變成民間之俗,意為長壽、團圓、和美.四、禮儀程序,生禮有:做滿月、百歲、戴鎖、卸鎖,此是婆娘娃娃過的事.婚禮上最有趣的是娶黑媳婦,至今存在,即雞叫動身,天亮前要把新媳婦娶在洞房炕上,是一種“搶婚”,原始婚俗濃厚,大有研究之處.有壽禮,以吃長面為正宗禮俗,涇川長面為何擀這麼長,即面越長壽越長.葬禮多行三獻禮、打醮.五、女哭.無論大喜大悲,女人以大哭一場為程序,邊哭邊在心中默念王母娘娘保佑.七、社火.春節演,分文社火與武社火.八、隴劇、眉戶和皮影、曲藝演唱.特別是曲藝的貢獻大,“南宋紹興初年(1131—1135)安定郡王趙令的《元鎮之崔鶯鶯商調蝶戀花鼓子詞》被王實甫編創成元雜劇《西廂記》”(《涇川曲藝志》).九、說古今,爺爺在夏秋月夜的庵棚裏,奶奶在雪夜的熱炕上,講王母娘娘的古今,在鄉下至今盛行.十、不信佛,不信上帝,只信王母,但無教儀,自由自在,只在心的最深處信仰,這正是形式上看不信仰什麼而卻有大信仰的獨特民俗.涇川回山下的民眾信西王母,天下的許多少數民族卻不信仰西王母而信仰佛教,伊斯蘭教,只有民族學回答這個問題之後,西王母古國與西王母神話的淵源才能研究透徹,西王母信仰遺存和信仰發源地不在新疆而在涇川地區的答案就很明確了.
十六、今日臺胞與涇川人共建西王母宮
        臺灣同胞說:“道由元始傳給木公(東王公、玉皇)之後,現在由木公傳給了金母(西王母、王母娘娘、母娘)(劉映祺《論西王母》).據悉,僅臺灣信仰西王母者有百萬之眾,從90年代初至今,先後有50多批數千名臺胞來涇,共捐資數百萬元重修了西王母大殿、東王公大殿、三皇殿、五帝殿、回屋、一天門、二天門、三天門.下限至明代的一組龐大的王母宮建築群中的三清殿、文昌殿、無量殿、周穆王廟、漢武帝廟、北望河樓、南望河樓等建築也將恢複.
毀於清同治年間的王母祖廟,在人們心中不倒,今日臺灣同胞與涇川人在涇川重建西王母祖廟,是臺胞考證新疆天池、泰山王母池之後,以實地遺存為據的最後認定,別無第二種選擇.漢代王母宮重新以至永遠將在涇川回山矗立.
作者: 匿名    時間: 2009-7-3 17:10     標題: 張懷群:涇川西王母文化遺產在世界文化遺產中的地位 [14]

十七、西王母文化的定位與在人類文化遺產中的地位
        從涇川西王母文化遺產自身,看其在新千年的進步意義,看其在人類文化遺產中的定位,我 們應該有這樣的共識:西王母應該是中國的、東方的和平女神、長壽美神,以完美的形象,正從五千年之先,款款向21世紀的全人類走來.這個文化的精華是:
        1和平之美.西王母與黃帝、周穆王交往的實質,是滅戰爭、求和平,是人類曆史上最早以傳說形式存在的兩國君主、兩個民族(遊牧民族和農耕民族)兩個性別(父系社會代表和母系社會代表)友好相會,建立和平之盟的偉大事件.西王母是人類理想中的和平使者、和平之神,是人類和平的奠基者之一.西王母與黃帝、周穆王的交往,是人類曆史上兩國君主會見的第一次,或是最早的.5000年後的今天,求和平,求各民族平等,不要種族歧視,國不分大小、貧富強弱而一律平等,這是地球村裏共同的呼聲和旗幟,求和平成為全人類的共同心事.而長久和平的關鍵,在於各國元首為和平做出的貢獻大小.西王母與周穆王唱和的《白雲謠》、《黃竹歌》,就是人類遠古時期的和平之歌,民族之歌,是曆史上最早的和平之美的和唱.
        2民族團結之美.西王母作為西戎部落,是最早與中原民族融合的西部氏族之一.這個課題的研究,對民族團結,多元一體文化的產生與發展都有重要意義.西戎與周、秦部落的交往史,是一部即抗爭、又融合,最終融合的曆史,西王母是為最終融合做出重大貢獻的始祖之一.西王母確是炎黃子孫、華夏兒女千秋萬代敬仰、愛戴、崇拜的民族團結之母.
        3長壽之美.進入21世紀,人類徹底擺脫了迷信的束縛, 過去認為是迷信的東西被徹底埋葬.而看人類早期的文化是否優秀,只有一個標准,就是對人類進步、文明有多少益處.西王母掌著使人不死的秘訣,有不死之藥,不死之樹,最美好的象征是蟠桃,3000年一熟,3000年開一次蟠桃會.吃了蟠桃,能活不止3000歲.人最怕的是死,人最愛的是活.久活不死,成為人類永恒的話題.進入現代 ,人類用科學的手段能戰勝更多的疾病,人壽漸高.進入21世紀,人類終於進入了長壽時代.為了長壽,人類必須要從水、食、草木、空氣、陽光的保護方面苦下功夫,這種種促進人類長壽的智慧和行動,發源於數千年前的西王母文化,這是人類最智慧一面的難得的反映.10000年後,求長壽和求和平一樣,還是永恒的主題.所以,每吃一次西王母的長壽之果“蟠桃”,就能使人類明白一次,生命科學是源於智慧而不是源於生命本身,人類壽命盡可以延長.所以,西王母文化不僅為長壽時代的老人所喜愛,她更是生命科學的鼻祖,文化根基.
        4女神之美.漢代以後,西王母成了中國人想象中成熟女性最美的形象,最能與世界上任何一個美神媲美,她集中了中國人理想中的女性美,集中反映了中國人對美、對母親美、對女性美的最高追求.人類神話中任何美神也難以超越她.在21世紀,人類真正進入了美的世紀,誰不愛美,誰就是罪惡.人類自覺追求生活藝術化,形象明星化,生育優秀化,把一個美的盛世正推向更高層次.幾千年前中國人塑造的美神,不僅成為今日中國人崇拜的偶像,也使人類走向美的極致有了審美的參照.
        5母愛之美.女人因母愛精神而美麗,女人身上最重要的質量是母愛精神.小女孩會抱洋娃娃,是有母愛的天性.母愛精神實際上是指對人類的愛,對丈夫、同事、孩子的愛.看到別人受苦她會流淚,就是母愛精神.男人愛女人,希望得到關心與照顧,實際是對母愛的渴望.西王母文化包含的言和平、滅戰事、除災病、賜蟠桃、求長壽、珍惜青春,讓人智慧、團圓,讓自然與人和諧等文化元素,表現得無不是以母愛精神大寫的美.
        6青春之美.女孩子對美最敏感.西王母生有許多女兒,又管理著許多仙女,她們個個容顏絕世,曆史上任何一位青春女性,也不敢說超過了西王母瑤池仙女的美.新世紀、新千年是美女閃亮天姿與青春的時代,女青年美是男青年美的鏡子.任何一個青春女子都追求至美,而任何一個追求至美的女子,任何一個想珍惜、飽享女性青春美的女子,無不以西王母仙女作為源頭偶像.
        7想象之美.西王母住在昆侖,實際是住在一個想象力無限大的空間.如奔月的嫦娥,她在5000年前就把人的想象力帶到了太空.當太空時代來臨,人到月球並非神話,科學的飛速進步,人把幻想、想象變成科技之舟,得力於嫦娥等形象推動了人類想象力的大解放.空間技術、高新科技革命、信息革命的一次次成功,使人類不得不追溯最早與太空有關的精神活動.可以說,先有了嫦娥,人類才一步步實現了飛天的夢.
        8團圓之美.蟠桃會的另一面內涵,是3000年裏讓各路長壽者團聚一次.西王母又乘著三青鳥與東王公定期團圓.民間傳說的牛郎織女,也是定期相會.團圓,是對分離的彌補,久離必聚,久分必合.人間的分離是存在的,但團圓 是不斷實現的.西王母文化提醒人們,分離是苦,團圓是必然.臺胞、海外華人尋根到涇川朝西王母,正是讓團圓的文化典故變成團圓的真實.
        9自然之美.要長壽,要和平,要美,要青春,要想象,要團圓,環境美是第一條件.在西王母文化世界裏,那樹,那果,那花,那草,那山,那水,那石,那屋,那些動物,都是有靈性的,都是有情的,都是萬般和諧的.自然與人的統一,自然與人的感應,那麼完善,那麼完美,無不預示著幾千年後環境惡化將成為地球村裏最大的災難,而水源汙染最甚.
        當涇川西王母瑤池聖水采水儀式舉行時,人們如臨聖境,再一次感到了古老的西王母文化與現代人類尋常生活的親近,人們都呼籲,這是應向全人類傳播的文化含量極高的最神聖儀式之一.
作者: 匿名    時間: 2009-7-3 17:13     標題: 張懷群:涇川西王母文化遺產在世界文化遺產中的地位 [15]

10藝術之美.僅說文學,打開清代以前的中國所有文學作品,曆代大家、作家,幾乎沒有一位不寫西王母,不以西王母為文學形象,尤其是中國古詩.僅曆史上描寫西王母和受西王母文化影響的文學作品,就是一筆巨大的文化遺產.在新千年裏,以文學藝術形式再現西王母形象和西王母文化,將為文學、舞蹈、音樂、雕塑、繪畫、戲曲、電影、電視劇提供廣闊的表現對象和背景.西王母的藝術之美,在人類文學史上、藝術史上占有的地位和對未來文學藝術的影響,是不可估量的.
        11愛國之美.這裏首先要提到奧林匹克文化,因為先有了這個文化,才有了奧林匹克競技,有了奧林匹克運動,才產生了奧林匹克運動會,成為全世界、全人類公認、喜愛、不可取代的最神聖、最權威的體育盛會,成為和平進步的載體.其實,它的源頭就是奧林匹克文化之美.中國的西王母文化,未能達到這個效應和這個覆蓋面,是有多方面原因的.如果我們在新千年裏,讓西王母文化走向世界,產生一系列文化活動,為全人類所接受和喜愛,就是愛國的具體行動.把一國最古老的優秀文化遺產用於為全人類造福,才是大寫的愛國主義.所以,在西王母文化美中,愛國之美是需要大力弘揚的.
        西王母文化的精華與進步意義,有待花大氣力,把其放在全人類文化之間比較,深入研討,這是今人的重大責任.
        最後,說一下“西移”、“東歸”的問題.
        西王母神話是內地產生的,為什麼以記載的形式,一直向西傳播,推到了遠古中原人從未到達的昆侖之巔?這應該是中國古代民族多次融匯,多次分離,多種文化不斷交流,不斷排斥,最終相匯的結果,是人們地理知識不斷進步的結果.
        涇川有龐大豐富的西王母文化的有形遺產和無形遺存,證明西王母文化是和中原文化融合後的產物,西王母是中原民族和遠古少數民族最早創造以至中華民族今天繼續崇拜信仰的偶像.對西王母的崇拜信仰,涇川是最重要的發源地、傳播地,因為涇川在漢代之先長期處於中國西部邊陲,也是西王母古部族疆域和中原民族疆域交替割據,民族不斷融匯,文化不斷碰撞的地方.說到底,西王母文化是西王母古部族後裔和中原民族共同創建的文化,她的積澱只能在涇川最豐厚,在西王母古部族與中原民族交融之地存留最多.
對涇川西王母文化遺產再認識,任重道遠.涇川最典型的有形遺產是:出土於涇川的戰國時代的西王母圖騰“虎”文物、“龍提梁飛虎鳳鈕銅壺”、周代早期的虎紋銅觚銅爵、始建於漢代多次重修的西王母祖廟;宋代重修王母宮碑,源於宋代的西王母廟會;由“穴處”演變而來的40000多孔古窯洞;10萬件以上民俗遺存(內含清代皮影、曆代古玩等收藏);有只有在涇川才辦過的瑤池聖水采水儀式、西王母小姐推選活動和西王母蟠桃會;有古城、古墓、古跡、碑刻200多處(座);有舊石器時代智人頭骨化石和新石器時代遺址200多處.有地方面食小吃百種、西王母宴系列及宴酒、飲料系列;有100年至1400以上的古樹名木2000多棵,有26萬畝果園,森林覆蓋率達34.9%;有以瑤池礦泉聖水為代表的礦泉數十處,有溫泉4處.無形遺產有:漢至清代寫涇川與西王母的詩文數百篇(首);民間民俗信仰程序禮儀20多種;神話、傳說、民間故事、曲藝、歌謠、民歌、諺語、曲子戲、民間戲曲、民間舞蹈、文武社火4000多種(篇、首);有出版的現代研究著作、資料、報刊30多種,300多萬字.
  涇川還有優越的地理位置,312國道橫穿全境,距寶中鐵路70公裏,距黃帝陵(相隔正寧、寧縣)、炎帝祠(寶雞)、伏羲廟(天水)、古城紀(靜寧)、黃帝問廣成子處崆峒山(平涼)各一、二百公裏.
        涇川西王母文化遺產走向世界,在世界文化遺產中占一席之地,成為世界文化、全人類文化的日子不會太遠.當西王母以集和平美、民族團結美、長壽美、青春美、智慧美、團圓美、自然美、藝術美、愛國美於一體的大美形象出現於人類面前時,中國的、東方的女神、美神將美於全人類而使全世界驚歎,使全人類感動.古老的文化,往往是最年輕的文化.在她和人類優秀文化永恒的大美的感召下,世界大同的路將更平更寬地豁然展現在人類面前,人類將不分地域、膚色,凝聚於人類優秀文化和西王母文化大美的旗幟下,山川異域,大美同天.涇川人正滿懷激情,以無限的自信力,為人類文化遺產的完整保護、發揚光大做出應做的努力,正盡著自身應盡的義務.[1999.12.18.]
                                 
张怀群,甘肃泾川人,研究生学历, 1979年至今出版文学作品集22部,西王母、佛教、民间信仰研究专著6部,600万字;西王母等文化遗产类编著8部,260万字;国际亚细亚民俗学会会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民俗学会会员、甘肃省作家协会会员、平凉市作家协会副主席、泾川西王母民俗学会理事长.   作品集  见夜(散文集/敦煌文艺出版社/1996年12月版/20万字)  动性(散文集/敦煌文艺出版社/1996年12月版/13万字)  泾州之秘(长篇纪实文学/敦煌文艺出版社/1996年12月版/17.5万字)  泾川小吃录(散文集/兰州大学出版社/1997年9月版/11.8万字)  你的造化(散文集/兰州大学出版社1997年9月版/12.4万字)  张怀群散文集(三秦出版社/2002年6月版/45万字)  放飞新思絮(随笔集/合作/华夏出版社/2001年9月版/40万字)  静静的汭河(中短篇小说集/兰州大学出版社/1997年9月版/11万字)  回中之旅(诗集/1991年11月版/9万字)  泾川与世界遗产:西王母圣地(张怀群作品集•文论卷/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年11月/40万字)  遗产的陇东(张怀群作品集•民俗随笔卷/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年11月/17万字)  千年万里(张怀群作品集•游记随笔卷/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年11月/24万 字)  女儿山(张怀群作品集•剧本卷/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年11月/15.4万字)  泾州写真(张怀群作品集•纪实文学卷/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年11月/30万字)  张怀群文集:面对乏味(张怀群散文选)  美文与美世(张怀群文论集)  大不过心 (诗集)  昼比夜长(诗集)  回去和到达一样遥远(诗集)  地球的翅膀(科学诗集)  泾州小吃录(散文集)  西王母祖祠圣地泾川(论著)  佛祖舍利供养圣地泾川(论著)甘肃文化出版社/2008年5月/180万字  编注集  泾川民间故事(中国民间故事集成甘肃卷/1991年7月版/37.5万字)  泾川民间谚语(中国民间谚语集成甘肃卷/1998年6月/20万字)  泾川歌谣(中国歌谣集成甘肃卷/1998年6月/15万字)  回中诗选(西王母文艺丛书/1992年8月版/19万字)  中国西王母万碑林入刻作品大典(书法集/甘肃人民美术出版社/1996年7月版/ 85万字)  泾川与西王母(文论集/合作/兰州大学出版社/1997年9月版/8.2万字)  泾川与古今名人(传记文学集/合作/兰州大学出版社/1997年9月版/9.5万字)  泾川古今散文选(合作/兰州大学出版社/1997年9月版/12万字)  甘肃泾川与西王母文化(’99泾川海内外西王母民俗文化(神话)学术研讨会文论集/国际华文出版社/2001年8月版/93万字)  泾川文史资科选辑(五)(2005年10月/20万字)
QQ 624559502
张怀群的BLOG
作者: 匿名    時間: 2009-7-3 17:19     標題: 張懷群:涇川西王母祖祠“十最”[1]

我們無法走遍中國每一個縣,考察西王母有形遺產;我們也無法讀遍中國每一本古籍,盡閱西王母無形遺產.但利用網絡,則基本能掌握西王母有形、無形遺產信息精華.比如,在百度網上能在西王母詞條下搜索出圖文38萬多篇(幅).我用“十最”概括涇川西王母祖廟文化遺產,主要是“十最”容易上口,也是在反複比較西王母網絡信息之際,涇川“十最”便自然顯露了出來.凡外地沒有或沒有涇川的早,或沒有涇川的美,或沒有涇川的大,我就納入了“十最”.目的是為了把涇川西王母文化遺產精華條理性的推廣到更大空間.
一、涇川有最美的西王母塑像
        清代以前,人們只能從畫像磚、石刻、壁畫、典籍、民間繪畫中看到西王母形象,有人首豹身、人首蛇身、虎齒豹尾、蓬發戴勝和民間老奶奶形象.整個演變過程是由半人半獸、原始醜陋、凶惡猙獰到慈祥和善.西王母,這位偉大的女神、美神,到底是什麼形象呢?在上世紀涇川王母宮西王母塑像出現之前,筆者因閱曆所限,競未看到比涇川王母宮西王母塑像更美的形象,或者說,涇川西王母塑像是我從物質文本、文字文本、網絡文本中見到的最美的西王母造像.
         這尊塑像,是由出生在距涇川王母宮30公裏許的白水鄉的戴國華創作的,戴國華本人我至今還未謀面,他在塑這尊像時才30多歲,當時並非科班出身,而是來自民間,來自生活.他把漢代典籍對西王母形象的文字描述“年三十許,修短得中,天姿掩靄,容顏絕世”變成了活生生的靈氣湧動的造型,在5米多高的塑像中,把現代塑像要求的透視、體態結構比例處理得非常合理.你端詳塑像中的西王母面容,是沒有任何痛苦、遺憾的表情,似乎對這個世界的一切都十分滿意,有從容、大氣、超脫、純粹、聖潔之感,中國人對女性成熟之美的向往和渴求,全都在面容和體態上體現.把文學作品描寫的女性之眼和眉、鼻子和口、面頰與臉型的美感展示得淋漓盡致,用雍容華貴不足以概括.在塑像的西王母的心中,裝著天地與人;在精神世界中,已經到達了人類要到達的聖地.她能與世界上任何一位美的偶像媲美,中國人理想中的女性美、母親美,定格為現代人審美視野中的西王母之美.21世紀,人類自覺追求生活藝術化、形象審美化、生育優秀化,把一個美的盛世正推向更高層次.西王母形象,必將成為今日中國人崇拜的偶像之一,也使人類追求美的極致有了審美的參照.這尊西王母塑像在21世紀前夜誕生,正是把養育了我們需要我們報恩的母親之美和進入聖殿需要我們膜拜的母親之美,即世俗美和脫俗美得以完美結合,把高雅與通俗的造像語言充分傳遞,讓人人都能讀懂.從古至今,造型藝術不斷發生著革命性的變化,我認為惟有戴國華為西王母塑造出了人們理想中的西王母形象,更通俗地說,每一個人只要在涇川西王母塑像前凝神半小時,就能找到自己生身母親的音容笑貌,分明是我們的生身之母在眼前.
         西王母的侍者,東王公和侍者的塑像,都出自戴國華之手,也都有超凡脫俗的藝術感覺.衷心歡迎還未到過涇川的各位臺胞能早日一睹西王母最美的造像.
二、涇川出土了最美的西王母圖騰虎中華民族圖騰龍形成一體的戰國時代銅壺  
         1974年,在涇川出土了戰國時代的龍虎壺一件,學名為“龍提梁飛虎鳳紐銅壺”,壺身是一頭生著翅膀的飛虎,四只虎爪自然支撐,虎頭巧妙地制成壺嘴,虎的尾巴翹起成半圓形與虎頭雙耳相接,成為壺的提梁.其實提梁是一條弓著身的長龍,龍頭依偎著虎頭.壺蓋極精致,蓋上小紐是一只舉目遠望的鳳凰,也有人認為是三青鳥.這把銅壺,把西王母遊牧民族的圖騰虎與中原農耕民族的圖騰龍真實的結合在一起,使中華民族形成之前的圖騰符號在戰國時代就出現在涇川,為涇川是西王母發祥地提供了最早的考古數據.
         這把銅壺集龍、虎、鳳為一體,但以虎頭、虎身、虎爪為壺的主體,其造型凝重豐滿,曠達簡拙,充滿大氣,飽含商周遺風.在它面前,唐三彩、景泰藍就只有纖巧而無大度了,它折射出的時代精神和文明高度,我只能用歎為觀止形容,其大美,其氣度,不亞於甘肅武威出土的漢銅奔馬.該壺把龍虎世俗化,把帝王之相民間化,而虎又是長著翅膀的,其“飛虎”之意至少是天上人間之意,使西王母由部族首領到神話人物的演變過程不再抽像.在這件國寶身上,“東方蒼龍,西方白虎”之天象融為一體,東部農耕先民華夏族祖先的圖騰龍和西部遊牧民族即西王母戎族祖先的圖騰虎難舍難分,相依相存,是西王母戎族部落虎的傳人與中原民族龍的傳人融合的完美證據.這件戰國時代的無價之寶在涇川出土,實際是通過它在無言地傾訴著商周時代帝王與西王母部族首領在涇川一帶交往的曆史.同時,該壺的本質是一件酒器,也使涇川瑤池西王母宴的曆史性變得更為真實,而不盡是後人的聯想.
        該壺完全可以放大 許多倍複制成涇川廣場或瑤池的標志,瑤池泉的礦泉水可以從壺嘴中循環流淌.從龍的傳人形成是容合了西部古民族虎的傳人這個中華民族根源意義講,這把放大的龍虎壺對涇川、對中華民族、對人類都有追溯民族和諧是怎樣的過程之意義,其造型的審美價值亦可與中華民族圖騰符號的價值比高,作旅遊品牌的文章更是潛力無限.但願此時用計算機擔綱城市和景點設計的20多歲小青年能盡早在晝夜做不完的城市景點擴張設計中靜下心來,認識這個在戰國時代就定型的中華民族圖騰符號的意義,景點中有形式無內容、有建築不知道功能、有共性無個性的低俗設計就能減少.
作者: 匿名    時間: 2009-7-3 17:21     標題: 張懷群:涇川西王母祖祠“十最”[2]

三、涇川是皇帝親自朝拜西王母次數最多的地方
        在中國曆史上,與西王母交往最多和鐘情西王母文化的皇帝是周穆王和漢武帝.周穆王西征犬戎至涇河上遊,這是正史中記載的真實的曆史事件.周代的疆域並未越過六盤山,周穆王在六盤山以西至河西、新疆地域間駕八駿馬巡遊只能是文學描寫.而周穆王到過西王母古部族地域即涇川一帶,確是史實,周穆王會見西王母,周穆王與西王母共赴瑤池宴,二人唱和了《白雲謠》、《黃竹歌》的文化典故,正是以這個史實而產生.其實,兩個君主是唱和了一曲人類曆史上最早的邦國和平友好之歌.
        漢武帝時代,涇川王母祠始建.漢武帝與西王母文化的情結生動而迷人.漢武帝來涇川到底有多少次?一說是7次,一說是9次,我反複查閱《漢書·武帝紀》、《二十五史·漢書本紀》,發現漢武帝來過涇川11次.從元鼎五年冬十月至後元元年春正月,在24年間,他11次來涇川,或經過涇川,在這個史實的大背景下,漢武帝在涇川回山朝西王母,涇川西王母祖廟建於漢代的史實就成為可能.
由於涇川古稱回中、安定,漢武帝11次涇川之行的地名記載有所不同,比如“逾隴,登空同”.“幸回中”.“通回中道”.“行幸回中”.“行幸安定”.“行幸回中”“還幸回中”,“行幸回中”.“西至安定”.“至安定”.“遂幸安定”.
        如果漢武帝11次涇川之行是史實,還有因與西王母部族交往而知名度極高的周穆王的涇川之行,涇川和西王母祖祠應該是接受皇帝朝拜次數最多的王母宮和地方.
        漢武帝16歲做皇帝,24歲起巡幸天下,一生中大的巡幸活動有22次,在涇川一帶就來了11次,其次去東海7次,去甘泉宮6次,去泰山5次,其餘地方去了4次、3次、2次,大多數是一次.涇川一帶成了漢武帝一生中到達次數最多的地方.東海有蓬萊,涇川有瑤池,漢武帝去東海、瑤池,僅僅是一個祈求長生不死的皇帝作為嗎?這是曆史之謎,文化之謎.
        清代以前的涇川西王母宮建築群中有周穆王祠、漢武帝祠,這是證明西王母是由皇帝首先供進廟堂這一中國曆史上的重大史實的物質文本,能證明是周穆王與西王母以國王身份最早譜寫了遠古的邦國和平之歌,能讓今人知道人類和平的實現和永久是靠國王起決定性作用的.還能說明周穆王漢武帝是讓中原農耕民族和西部遊牧民族交容,才有了今日中華民族、才有了今天各民族大團結局面的為數不多的英明天子.從這個視覺、思路講,複原周穆漢武祠的意義不可謂不大.周漢天子與王母之情結,應該也是影視歌舞的絕好素材,這筆遺產在涇川回山己沉積了幾千年,正在期待天才藝術家們正視.
四、涇川王母宮創建最早有文獻明確記載
        涇川西王母祖廟到底始建於哪一年,涇川現存的宋代、明代碑刻說:“降漢宮兮若是”.“茲宮為吾郡千年之勝跡”.涇川館藏的清代《共成善果》冊說:“建自西漢元封年間”.這三條記載都說明了時代,但沒有確切的年代.
        2002年6月,在我陝西省圖書館集中一段時間查閱文獻數據,在清乾隆欽定四庫全書史部《甘肅通志》中,有這樣的記載:“王母西真宮,在涇州回中山,漢元封元年建,宋學士陶穀撰文,元季重修”.元封元年,是公元前110年,距今2116年,這是明確記載了王母宮創建年代的文獻.《四庫全書》在臺灣多有館藏,請各位臺胞查閱參考.在《全唐詩》中,唐代詩人胡曾寫有《回中》詩一首:“武皇無路及昆丘,青鳥西沉隴樹秋,欲問生前躬祀日,幾煩龍駕到涇州”.這首詩點明了涇州在漢代有王母祠.在明代《陝西通志》中,記載了涇州王母宮內有唐代崔立的詩碑:“九光飛鞅去何遙,千載靈蹤隔降霄,漢殿杳沉青鳥信,昆丘誰聽白雲謠” .“千載”、“漢殿”是對漢元封元年的旁證.
        如果以此考證,涇川西王母祖廟確是國內外建立最早的西王母祖祠.
         
五、涇川有此時存在的最早的西王母祠碑刻:宋開寶碑
        涇川西王母宮現存一塊宋開寶戊辰歲(公元968)碑,名“重修回山王母宮頌碑”,由宋代四朝元老、翰林學士承旨八座刑部尚書知制誥陶穀撰文並題碑名,大書法家上官亻必  書,碑高2.83米,寬86厘米,960字,是國內幸存的記載西王母史跡和祖廟的最早的碑刻,(當然,比這更早的肯定不少,可惜不存在了)清代葉鞠棠《語石》評價此碑說:“宋篆不及十碑,此其一也”,“乃秦隴之間名跡也.”並且說平涼崆峒山、麥積山、成縣天井關,宋人題名廖廖無幾.有六部典籍評價說:“宮山一塊石,為西北生色”.
        這塊碑刻記載道:“則回中有王母之廟,非不經也.年紀寢遠,棟宇毀壞,壇敧杏朽.”特別記載了觚竹、北戶、西王母、日下四荒之國,記載了周穆王、漢武帝與西王母文化的情結.又記載了五代張鐸三次在涇州做官,曾進京受到趙匡胤款待,在他的任上重修了王母宮.據《隴右金石錄》記載,涇川王母宮在民國時不但存有明代兵部尚書彭澤的《重修王母宮紀》碑,還存有宋、金、元、明、清碑刻15塊,其中有宋《上之回詩碑》,金大定二十五年王母宮題名十一碑,有元代重修王母宮碑.據統計,宋至清代,回山西王母碑共有48塊.
六、涇川有記載西王母史跡詩文最多的古代地方志《涇州志》
        清乾隆十八年張延福著的《涇州志》,收錄了宋、明、清記詠涇川王母宮的詩、賦、文、記81篇,是國內地方志載西王母祖廟和遺產最多的地方志.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張元[シ森]著《涇州鄉土志》、清宣統元年(1909)楊丙榮著《涇州采訪志》,民國19年(1930)張振江著《涇川縣采訪新志》,民國34年(1945)鄒光魯著《涇川縣志稿》,都以相當篇幅記載了涇川西王母遺產.以此累計,涇川5部古代地方志記載西王母達300篇以上.
        《涇州志》記載的涇川西王母祠詩賦,堪稱史詩,其中的“隴頭”、“祠宇” 、“昆侖脈”、“宮祠”、“王母祠”,可起史詩互補作用.當史不傳時,詩在傳;詩不斷時,史在斷.
        從較大範圍看,地方志中能寫西王母,比國家正史寫西王母更真實,更有說服力,是能最直接反映地方民眾對西王母的信仰、尊重,是對曆史文化遺產的最好傳承,因而是最可信、真實、難得的史料.
作者: 匿名    時間: 2009-7-3 17:22     標題: 張懷群:涇川西王母祖祠“十最”[3]

七、涇川有最早最大的西王母廟會
        據宋代碑刻記載,宋天聖二年太歲乙醜三月十五日,是重修王母宮竣工的日子,當時的碑文中說:“合征幼婦之詞,庶盡上真之美”,即王母宮滿足了兒童婦女的願望,也表達了天上真人的美德.這一年,是涇川西王母廟會的開始.明代彭澤的“重修王母宮記”碑,對廟會又有描述:“第茲宮為吾郡千年之勝跡.而吾涇縉紳士民得以親夾而交遊之,皆以斯宮之在茲.王母宮內的王母殿、王皇閣,周穆王、漢武帝行祠,雷壇、玄帝廟有差,則皆鄉耆之意,欲為旱、澇、疫癘之禱而設也.”清代廟會在清光緒七年籌資複修王母宮《共成善果》冊中有記載:“王母宮,建自西漢元封年間,厥後曆代修葺,靈氣攸鐘,凡有禱祀無感不應,每歲三月間,遠近朝山進香者,不知其幾千百人.”正如清幹降《涇州志》靳學顏詩雲:“遊客年年策馬來.”宋明清碑刻史料都說,涇川西王母祖廟不僅傳承西王母史跡,還吸收了當地老百姓的民俗之意,既是親夾交遊的去處,更是祈福納祥,盼望風調雨順、吉祥平安的所在.廟會凝聚著鄉耆民眾之意,也就是民眾之會,祈雨、抗澇、防病、免災是關鍵的民眾心理需求.
據專家考證,宋代在農曆三月十五日舉行王母宮重修慶典後,一直相沿成習,每年都有三月廟會.由於王母宮山下有北魏佛窟,每月十五日是佛教的法會日子,王母宮廟會就推遲了五日,在三月二十日隆重舉辦.延續到民國年間,有涇川省立中學教師張文亭連續五個年頭的三月二十日的日記記載,這一天,中學例放春假一天,師生列隊去趕會,公務員也放假.日記中說:四十年代戰爭期間,駐軍站著崗,當地民眾、各界人士還是與崗哨擦肩而過趕廟會.近20多年以來,廟會一年比一年規範、盛大,最多的一年一天來10多萬人,回山一天門出現交通堵塞長達數小時之情境,山體幾面大路小路全是人.臺灣同胞朝聖團的到來,又使廟會從1990年起有了全新的內容.
        這個廟會有以下特色:前三天開始,籌備會,告示,迎貢,儀仗出行,貢獻,敲鐘,獻萬民傘;廟會當天,進早香,少女用露水洗手,朝水,奏樂,祝壽,求子(偷饃),  拴福,唱戲,自樂班表演,回山萬人遊,購物,小吃展,賽吃(家家扶老攜幼到廟會現場臨時搭建的小吃攤、小飯館吃一次),夜市、放河燈,法會,臺胞還願等20多項活動.購物和當代的縣城商貿大會結合,南北二十省展銷團定時來涇,長達20天.臺胞還願,成了近17年以來新的內容.著名民俗學家柯楊先生說:“涇川西王母廟會規模之大,曆史之久,影響之遠,在全國所有西王母廟會中可謂第一,甚至成為心系兩岸,促進統一的一種不可忽視的重要文化載體.”
八、涇川是當代兩岸交往中臺胞朝拜西王母來得最早、最多的內陸縣
        1990年10月7日,這是海峽兩岸同胞交流史值得記住的日子,這一天,由臺北松山慈惠堂堂主郭葉子女士率領的240多人的松山慈惠堂訪謁團來到涇川回山下回中降西王母處,在摩崖浮雕前朝拜西王母,這是第一個赴涇川的臺灣西王母朝聖團,從臺灣到涇川的西王母朝聖之旅從這天正式開通,臺灣涇川西王母文化傳播的曆史開始書寫新的一頁.
        在這之前,臺胞千辛萬苦在大陸尋西王母文化之根,訪西王母之祠,先後到山東、新疆,最後認定涇川.
        1992年,郭葉子女士率先捐款重修王母宮,黃雪香率兄妹修複回屋,寒來暑往,西王母大殿、回屋、東王公大殿等古建築群先後於1994年、1999年竣工.此時,在回山的柱子、碑刻、巨匾、基座上鐫刻著臺灣臺北松山慈惠堂、三重市鳳德玉寶殿及臺北、臺中、臺東、臺南、高雄、嘉義、三重、彰化、新店、南投、新竹、宜蘭、桃園、屏東、苗栗、新莊、雲林、汐止、基隆、鳳山、中和、大裏、豐原等市縣800多個為重修王母宮捐資的團體和個人的芳名,他們的功德,將與西王母祖廟一起長存.
        涇川人民永遠不會忘記:郭葉子、郭清秀、黃雪香、林年雄、吳光輝、黃雲林等代表人士.由於旅行行程所限,臺胞每次來涇,都是行色匆匆,你們的到來,涇川人有時不能照面,接待不周,但涇川人民牢牢記住了你們美麗、年輕、熱情、寬容、隨和、慈惠的形象.郭葉子、黃雪香等代表人士,每年至少來一次,多則數次,最多的來涇川已達30多次.來涇川的同胞中,有男女老少,有社會各界代表人士,從臺胞所生活工作的地方看,可謂遍及全島.17年中,至少有500多個朝聖團上萬名同胞來涇川祭念西王母.2005年盛夏,幾乎每天都有臺胞朝聖團,最多的一天來了12個團體組成的聯合朝聖團.在座的和未到會的各位臺胞們,你們的風采,你們的名字,涇川人耳熟能詳,視如兄弟姐妹.如果在異地他鄉,我們有緣邂逅,肯定能互相認出來,傳達手足之情.涇川王母宮,歡迎所有的臺胞都能去.涇川西王母浴苑賓館有溫泉浴,挖掘複原了西王母宴,涇川還有正宗的面食小吃,有黃土高原優質蘋果等水果,散發著遠古王母宴上的仙味,有豐富的古文化遺產和旅遊資源,期待各位光臨.
作者: 匿名    時間: 2009-7-3 17:23     標題: 張懷群:涇川西王母祖祠“十最”[4]

九、最權威的寫西王母的漢樂府《上之回》,是贊美漢武帝來涇川(回中)的史實
        漢樂府鐃歌18首,以記載中國曆史大事為內容,以皇家樂府創作的權威性和以漢代乃至當時世界上最高水平的歌詞、樂曲、青銅樂器演奏而流芳千年,如《戰城南》《巫山高》《將進酒》《艾如張》《有所思》,是我們都能記住的曲目.其中的《上之回》的回,指回中,即今天的涇川.《武帝紀》載:“元封四年冬十月,行幸雍,祠五畤,通回中道,遂北出蕭關.歌辭當為贊美此事而作”.漢樂府《上之回》行世後,晉代以來文人根據《上之回》寫作的歌詩頗多,南朝皇帝簡文帝蕭綱,南朝直散騎侍郎張正見,隋代蕭愨,唐代李白、李賀、沈佺期、盧照鄰、陳子良,宋代陸遊,明代湯顯祖都寫了《上之回》,既複原了漢武帝出行涇川一帶朝拜西王母史實的盛大場景,又演繹出了如夢似幻的藝術畫卷.李白寫道:“三十六離宮,樓臺與天通”.“萬乘出黃道,千旗揚彩虹.秋暮瑤池宴,全輿向回中”.簡文帝寫道:“前旆拂回中,後車臨桂宮”.沈佺期寫道:“制書下關右,天子問回中”.盧照鄰寫道:“回中道路險,蕭關烽候多.”陸遊寫道:“鹹陽宮闕天下壯,五更衛士傳雞唱.重門洞開鑾駕出,回中更在雲霄上.”
        通過這些名家的詩句,我們可以想見雄才大略的漢武帝鐘情西王母文化的曆史本來,鹹陽、回中、蕭關即陝、甘、寧毗鄰的地理方位,萬乘出黃道的天子出巡的盛大威儀,使涇川西王母文化遺產的曆史淵源更真實,其文化地位評價更准確,充分證明西王母文化是上層文化、民間文化的完美結合.
        涇川人自古傳承著《上之回》這筆寶貴的文化遺產,宋重修回山王母宮頌碑碑文中說到:“漢帝之禱靈境也,祀雍畤,幸朝那,立飛廉之館以望玄圃,故樂章有《上之回》曲.”又據民國張維《隴右金石錄》記載並考證,民國時涇川回山還存有宋大觀四年八月的《上之回詩碑》,張維也見到了該碑拓片並把拓片內容編撰成《隴右金石錄》涇川金石部分.
        《上之回》亦史亦詩,如泣如訴,如歌如畫,似夢似真,含愛含美,寓樂寓情,為涇川西王母祖廟的根基用歌與詩作著注腳,為今日以至未來創作出了一組天簌之音,仙樂之章.把它開發應用,已經有了腳本.
十、涇川是漢族地區女神廟最多的縣之一,全縣有西王母祖廟為代表的女神廟132座供奉女神168位
        女神廟多的地區,一般是少數民族聚居區.比較之下,在北方漢族地區,把涇川叫漢族女神縣是不為過的.世人只知西王母祖廟在涇川,鮮為人知涇川除了回山西王母祖廟外,全縣鄉村還有王母宮8座,有以西王母為代表的女神廟群,全縣共有漢代至清代的女神廟(宮、殿、洞)132座,供奉著168位女神.臺胞同胞喜愛的五母(西王母、女媧、地母、驪山老母,後土娘娘)廟涇川都有.
據中國民俗學會會員張學俊調查,全縣有王母宮8處,在城關鎮、飛雲鄉、荔堡鎮、豐臺鄉、汭豐鄉、縣城嵩麓寺.
        有九天聖母宮22處,九天聖母即九天玄女,是西王母文化系列的重要人物,以助黃帝戰蚩尤而著名,涇川玉都明代九天玄女廟為最大,其它在城關、涇明、窯店、梁河、汭豐、張老寺、飛雲、玉都、黑河、羅漢洞、黃家鋪,其中數鄉鎮各有三家.
        有送子娘娘、育嬰聖母殿21處,分別在飛雲、回山、城關、豐臺、窯店、涇明、紅河、玉都、黑河、汭豐9個鄉鎮.驪山老母、地母娘娘殿7處,分別在豐臺、張老寺、縣城、飛雲、涇明.
還有海龍聖母殿、黃龍聖母殿、皇甫聖母殿和無極老母殿、宣天聖母殿、聖母娘娘殿,晶氏娘娘殿、娘娘殿、痘疹聖母殿、九娘子祠19處.女菩薩殿56處,菩薩67位.
        為什麼在涇川漢族地區,有這麼密集的女神廟呢?縣城各鄉各大村落幾乎都有女神廟,女神廟在涇川呈覆蓋全縣之勢.我認為,是遠古時代西部民族女神崇拜的遺存使然.
        涇川的女神崇拜有以下特點:一是母親崇拜,母性之光崇拜.無論哪個民族,愛母親是天性.沒有母親,就沒有人類,這是最簡單最樸素的祖先崇拜.西王母故鄉的民眾自上古起就把女性先祖的崇拜推向了第一位,把女性先祖崇拜為女神,因為女神是遠古人類最早的古老的母系氏族社會產生的,遠早於男神,是神話之源,也是曆史之根.西王母是母系氏族社會的戎族首領,西王母祖廟在涇川,涇川民眾自古尊崇以西王母為代表的女神,是必然的.把崇拜母親生育了人這一理念,普及到了有文化與不識字的全體民眾之中,是母系氏族社會留在涇川最具體的遺存.
        二是女性英雄崇拜.涇川玉都九天玄女廟,是隴東影響最大的,以它為代表,全縣共有22處.九天玄女助黃帝戰蚩尤,是一位戰功顯赫的女戰神.涇川地處戎族與中原民族的社會交往、戰爭接火、姻親交融之地,從漢至清,曆代戰爭沿絲綢之路從未停止,涇川民眾為求和平,必然崇拜英雄,特別崇拜女性英雄,把她們尊為能救眾人之苦的女性英雄化身.
        三是民族大團結的載體.許多女神,都是少數民族,漢族地區的涇川人民崇拜女神,是不同民族對中華民族共同祖先的認同,是不同民族的民俗趨同的體現.
        四是是生殖崇拜、土地崇拜、水崇拜、愛情崇拜即人生最基本的崇拜.
        五是女性地方化、平民化,涇川的女神,許多都有娘家,娘家就在本縣;有墓,也在本縣,這是把集合了女性優點於一身的偶像地方化,使崇拜者更能堅信這些女神就是本家、本村、本鄉、本縣的祖先.
        六是女性美的崇拜,女性智慧崇拜.涇川女神廟中,其偶像都是智慧女性的化身,都是針線茶飯技藝能巧奪天工,生存能力超群的不脫離人間煙火的女性代表.
        涇川168位女神崇拜現象,是西王母祖廟在涇川的曆史背景,人文土壤,有了這樣的獨持地望和深厚的文化積澱,西王母祖廟在涇川就是必然.
        涇川女神廟遺存分布草圖已完成,我們將以全縣山水風貌原景和廟景共同構成一幅微縮景觀,在王母祖廟永久展示,並繼續深入研究,歡迎各位臺胞有興趣時來共同做這件有意義的事.
        涇川西王母祖祠“十最”,是十個吸引點,十個魅力點,是旅遊品牌中的十個賣點,正呼喚著各位臺胞,正期待你和它們見面、對話、交流.
            2006年11月19日                                                
﹙笔者出席了2006年11月26日至28日在台北举办的2006海峡两岸西王母论坛并发表该文﹚
作者: 匿名    時間: 2009-7-3 17:38     標題: 张怀群:涇川西王母文化遺產在世界文化遺產中的地位 [一]

“世紀之交,科學家們確鑿考證出中國遠在百萬年前就有直立的人,就有人工取火,就有謀生工具,就有文明萌芽.這麼一來,中國五千年文明史必將改寫.北京新建的中華世紀壇,因此修改了青銅甬道五千年文明的紀錄,將其遠遠上溯到百萬年前”(魏明倫《曆史的動力》).
        21世紀,是人類把百萬年之間的一個個文明之謎揭開的世紀,是人類保護一切優秀文化遺產的世紀,是人類把地球村各地域文化遺存能說清楚的世紀,是地球村各地域優秀文化組成人類優秀文化其營養惠及全人類的世紀.在這個世紀之初,西王母文化之謎必一層層揭開.現在,只要平心回眸中國的西王母文化,不僅僅令所有人觸目驚心.西王母早已走出神話,其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滲透區域之廣,非過去所認識.這個文化,是由一位女性、女神、美神為緣的文化,在中國文化的所有山峰中,它是最大的山峰之一.它不僅是中國東西南北中的婦孺皆知的文化,且“已經出現了“中國說”、“西亞說”、“印度說”、“阿拉伯說”等種種不同的觀點”(柯楊《甘肅涇川與西王母民俗文化》).這是令人鼓舞的,這要求我們把對西王母文化的理解必須放在人類文化的大背景之下,因為在21世紀的地球村裏,每個人的命運息息相關,而人類文化必得有益於、美於全球每一個人.此時,走近、走進西王母文化寶庫,已非願意或不願意,而是新世紀新千年在無聲地提醒每一個接觸西王母文化的人,首要任務是找准西王母文化在人類文化遺產中的世界坐標、國際地位,只要完成這個認識,再研究西王母文化,肯定疑團驟解,茅塞頓開,西王母文化的本來魅力必能日漸明晰.
        西王母文化遺產遍及中國及亞洲,但此時發現的重點遺存區還推涇川地區為首.對西王母神話、古國、部族、首領、信仰、民俗的研究,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作為涇川人,既不能把認識西王母的依據限於涇川一個地區的遺存,也不能輕視“回中宮”“秦始皇過回中”的記載見於《史記》之後,西王母文化在涇川的所有遺存的巨大曆史價值.僅“回中”及涇川古稱回中這一個曆史之秘,就值得相當的學術力量、科學辦法去關注、去破譯.所以,涇川人的第一責任是把涇川人對西王母文化的認識、理解和深深埋藏在涇川的遺存信息,無一遺漏向國內外傳遞.
        我在主攻文學創作的同時,對涇川西王母文化遺產的研究有十多年,理出了幾個線條,一直跟蹤深入,尋找答案.以下幾條的結論,是我的認識和理解.
1昆侖是存在於新、藏、甘、青、寧、陝、川之間的大昆侖.
2神話的昆侖和自然的昆侖是兩回事.
3神話的西王母和民族的西王母存在區域是兩個概念.
4以西王母圖騰虎為主體的文物——西周虎紋銅觚、銅爵和戰國虎身銅壺於20世紀70年代在涇川出土,為涇川是西王母發祥地提供了最早的考古數據.《王母消劫救世真經》、《玉皇王母救劫保生真經》在涇川發現,為涇川西王母發祥地提供了權威的宗教史料.
5穆天子西征未越過隴山,周王朝勢力也未過隴山.
6漢武帝十一次行幸回中、安定.
7涇川漢代西王母祖廟、宋代西王母廟會有考古資料和地方志作證.
8涇川西王母民俗全方位多角度滲透於普通百姓生活之中.
9涇川西王母文化遺產豐富而系統,總量位於國內外西王母文化遺存地前列.
10西王母神話產生的昆侖主峰之下,為什麼當地民族沒有崇拜信仰西王母的文化遺存?因為後世信仰西王母的起源地不在當地.
11結論是:何處有祖廟,何處西王母文化遺存最多、最深遠、最具體,何處就是西王母文化發祥地,就是西王母故裏,就是朝拜西王母的聖地.
        要說明的是,涇川對西王母文化的傳承和應用,在周代就開始了.存在於涇川和描寫涇川的以西王母圖騰虎為主體的戰國“龍提梁飛虎鳳鈕銅壺”、西周虎紋銅觚、銅爵、漢王母宮遺址、漢樂府、唐詩、宋碑、宋廟會民俗、明碑、明詩、清碑、清詩、清地方志確確鑿鑿證明著,周、漢以來的曆代賢達已自覺而認真地開始了對涇川西王母文化的認識、考證、理解.當代涇川人在萬分榮幸之際,僅把這些遺產盡力保護、挖掘整理已需花巨大氣力,而每接觸一次前人遺產,都有一次發現,所有的原始資料,幾乎都是研究成果,令我們在這一筆巨大的文化遺產面前,一次次升華著對浩瀚、無垠的理解.近20年以來,臺胞和海外華人陸續尋根朝聖至涇川重建王母宮,依據就是240至2000多年前的古人研究成果.
        我們深信,本來簡單但走進複雜的西王母,必很快走向簡單.複雜是因為西王母不僅對神祗神格本身而且對民俗和上下層文化的滲透,簡單是一位中國式的女神、美神、俗神、始祖神本質的最終定位.
作者: 匿名    時間: 2009-7-3 17:42     標題: 张怀群:涇川西王母文化遺產在世界文化遺產中的地位[二]

昆侖是存在於新、藏、甘、青、寧、陝、川之間的大昆侖,昆侖與涇川回山是一個整體
        對於自然存在的昆侖,依據《山海經》的記載,與古昆侖文化區和今日行政區劃中的地名相對應,是比較困難的.昆侖就是中國西部一座亙古不變的大山系,是連系、包容了中國西部萬山的莽莽大昆侖.
        昆侖長達5000裏,帕米爾高原從東而來,它橫貫新疆、西藏間,東延入青海,西段是塔裏木盆地、藏北高原的界山,山上有峰,如公格爾山高達7719米,南支的可可西裏山東延至巴顏喀拉山,發源了長江、黃河.巴顏喀拉山在四川省邊境與岷山、邛崍山相接後,又與秦嶺相連了,秦嶺直直往北100多裏處,又是回山山頭.
我是這樣理解回山與昆侖的,回山是昆侖的開始,又是昆侖的結尾,它是古樂府詩中的意象,它是躺著的曆史.莽莽昆侖這名山下的千山萬山都躺著,將軍血征夫淚、千劍百戟、千軍萬馬、烽火狼煙、羌笛胡笳、戍容方陣、胡騎縱隊、蘇武李廣、關西老將、魏征張籍盧照鄰的《隴頭吟》、王昌齡的《出塞》、秦皇漢武的萬乘千騎、太宗的衛隊、左公的湘軍都躺成了蜿蜿蜒蜒向西回旋一直達昆侖又折回秦嶺的千裏群山.
        昆侖作尾,回山作頭,這條5000裏鋼鐵屏障從遠古著名到今天,也使回山和昆侖一樣從遠古著名到未來.回山,是昆侖的開始.回山下的涇川,是昆侖的容顏.
        昆侖也是天地間廣大無垠的形容詞,司馬光解釋說:昆侖者,天象之大也.只要到過涇川回山,並且西行,就會確信回山連著崆峒,崆峒連著隴山,隴山連著祁連,祁連連著更高處的昆侖,這是地理事實.涇川在萬山之最的昆侖脈下,不能否認.

二、昆侖神話存在於自然的大昆侖之間,但神話中的昆侖地名與自然的昆侖地名難以照應,西王母神話與涇川難解難分

        凡是昆侖西王母神話,都在涇川地區完整而廣泛地流傳,本文不詳述.這裏只強調西王母神話更多的在涇川地區演變成了民俗事象.
        內地把穆天子會西王母的地點最早確認在涇川回山,皆因涇川回山形如“天之柱”,周圓如削,下有石屋,山下細水環繞,涇水環其左,水環其右,山麓有瑤池,瑤池有聖水;回山之上有天池,近有[上合下廾]山.
        西王母有蟠桃會,回山昔日遍種桃樹.《涇州志》載明代山東濟南府同知溫應壁寫的《重修水泉寺上寺記》碑文說:“南有回山,蟠桃爭媚.”
        神話中的西王母“穴處”,演變成了涇川一帶地域存留的千千萬萬孔古窯洞和今日仍在使用的窯洞民居.
        西王母有不死藥,涇川瑤池“尤其在宮山上還生有一種茶樹,群眾習慣於“端陽”節采神茶,這種茶葉若再用瑤池水煮煎,味氣特別淳厚香甘,故有“宮山茶葉瑤池水”的流傳.若再能喝上“萬人鍋”燒的一杯茶水,就會自感全年必能吉祥如意,百病不生,給遊人以精神上的慰藉.惜“萬人鍋”於40年代下落不明.”(何九如《王母宮山與王母宮石窟》)
        涇川存留漢曲、唐詩、宋碑、明碑、明詩、《涇州志》、清詩、清碑、曆代對聯、題詠都
記載了西王母神話.
可以說,涇川的漢王母宮遺址、漢曲唐詩、宋明清碑刻、清方志、民俗,無不在發展著昆侖神話.昆侖神話以口傳形式,在這裏家喻戶曉
作者: 匿名    時間: 2009-7-3 17:47     標題: 張懷群:涇川西王母文化遺產在世界文化遺產中的地位

八、涇川地望:黃帝周穆秦皇漢武唐宗宋祖,
20個朝代42位帝王及曆代朝廷名臣駐外大使巡幸涇川,古今名人題詠朝聖回中西王母
《莊子.在宥》言:“黃帝立為天子十九年,令行天下,聞廣成子在於空同之上,故往見之.”黃帝抵平涼空同山,必須要經過涇川.
        周代皇帝與涇川一帶的連系,見於以下記載:《詩紀.大雅》:“密人不恭,敢距大邦,侵阮徂共.”《史記.周本紀》:“明年,伐密須.”“共王遊於涇上,密康公從.”“一年,共王滅密.”《後漢書.西羌傳》:“至穆王時,戎狄不貢,王乃西征犬戎……王遂遷戎於太原.”
以上說,周文王、周共王、周康王、周穆王皆到過涇川一帶.周穆王與西王母的曆史之緣因西征而開始.
        《史記.秦始皇本紀第六》:秦始皇過回中.
        《史記》:秦惠置安定烏氏縣.
        《二十五史.漢書本紀》:漢武帝十次幸安定、回中(涇川).
        《二十五史.晉書本紀》:安定人張軌及後代張[上宀下是]張茂、張駿、張重華、張耀靈、張祚、張玄靚、張天錫在武威立國57年,名十六國之一前涼.
        《梁簡文帝集》載:南朝梁簡文帝蕭綱寫《上之回》.
        《魏書》:胡太後省親回安定.
        出土文物證明:隋文帝於仁壽元年(公元601年)10月15日下詔30個州葬舍利子並建舍利塔,涇州在水泉寺大興國寺建塔埋藏.隋開寶(公元581年)築長武城和薛舉城(《涇川一覽》).
        《舊唐書.本紀》:李世民戰薛舉於涇川薛舉城(薛舉古城今存).
        《舊唐書.本紀》:李世民巡馬政過涇州,給孤寡老人糧布,寫《經破薛舉戰地詩》.
        出土文物證明,武則天於延載元年(公元694年)下詔各州建大雲寺,藏《大雲經》,涇州建寺時發現隋舍利子,遂置金棺銀槨藏舍利子一十四粒,埋藏於大雲寺(《涇川與古今名人》).在數千年曆史上,先後幸涇州或與涇州有曆史因緣的帝王共達42位.
        《唐書》載:安定人牛鳳及修撰了公元618—683年的《唐書》,官至中書門下侍郎兼監修國史.
        《唐書》載:段秀實在涇州做官.柳宗元寫《段太尉逸事狀》.
宋陶穀碑載:趙匡胤在京都筵三次鎮涇州的張鐸,當時名望僅次於皇帝的刑部尚書知制誥翰林學士、四朝元老、開國元勳陶穀撰碑頌.
        元代,忽必烈的第一代帝師八思巴用其創造的八思巴文書寫了忽必烈給涇州鎮海寺的聖旨,大意是保護和尚、教徒的利益.該文刻碑,至今珍藏於涇川回山.八思巴是使西藏歸於元版圖的涼州會談的參加者,西藏代表薩班是其叔父(《古今名人與涇川》).
        範仲淹、韓琦開府涇州,大敗西夏.滕子京從涇州任上降職,貶巴陵郡後修了嶽陽樓,範仲淹寫《嶽陽樓記》.清代以前,回山下曾建有範公祠(《涇川與古今名人》).
        明代,朝廷重臣朝涇川西王母者甚,明彭澤碑雲:“自關西以達西南諸夷,不啻萬裏,延寧甘肅諸鎮文武重臣,以及奉命總制、經略、撫按,冊封出使外夷大儒、元老、名公、碩士,百五十年以來經此者不知其幾”.“宗藩韓王亦樂施助”重修王母宮.
        明清為涇川王母宮題詠的官員極多,明代著名的有:兵部尚書彭澤,翰林修撰嶽正,刑部尚書、太子少保唐龍,陝西巡按薛綱,兵部尚書王崇古,陝西參政、僉都禦史吳鎧,涇州州制金世儼,分守關西道右參政胡松(《涇州志》).
        清代有:徐幹學,刑部尚書;安維峻,進士、福建道監察禦史;武全文,關西道;楊美益,陝西巡按;孫永思,陝西巡按;郭崇嗣,平慶兵備;洪翼聖,陝西提學;練國士,巡按;劉天和,陝西總督;張延福,進士、涇州知州;謝〖外門言〗祚,進士、知縣.莊年,平慶兵備;王機,平涼知府(《涇州志》).
        《涇川曲藝志》載:清雍正二年(1724)三月,年羹堯赴青海時所帶曲藝班社中的女藝人金環,“歸涇州,宿王母宮為尼.”
        《涇州之秘》言:林則徐過涇州,日記載:“山上有王母宮,山下有回中降西王母處”巨碑.
        《涇川史話》載:左宗棠進駐涇川瓦雲驛,立大營於毛家坳,賑災、植樹.譚嗣同遊涇川瑤池賦詩.馮玉祥過境題詞立碑,碑今存涇川回山.於右任遊涇川瑤池為王母宮題聯:“千年氣接文孫駕,萬裏雲開王母宮.”在《漢樂府》、《全唐詩》和曆代詩集中,寫《上之回》、涇川與西王母的詩人以唐代為最多,也不乏曆代大家,他們是李商隱、李白、杜甫、柳宗元、李賀、陸遊、湯顯祖、沈亻全期、盧照鄰、陳子良、王昌齡、張籍、溫庭筠、胡曾、劉得仁、李頻、戎昱、項斯、姚合、張螟、徐珩行、呂牧、胡宿、祖詠、唐彥謙、喻鳧.特別是李商隱客居涇川三年,寫有《回中牧丹為雨所敗》、《安定城樓》、《瑤池》等著名詩篇.李商隱文現存350餘篇,多是作幕僚時,擬撰的各種公私應用文,這是他“秘書”職責而對府主應盡的本分,他27歲在涇州水泉寺入涇原節度使王茂元幕,受王器重,李商隱娶其女為妻,也因此陷入“牛李黨爭”而不能自拔的政治漩渦,終其一生厄運纏身.在為王茂元代撰的《為尚書濮陽公涇原讓加兵部尚書表》中,有“才望京華,又分旄節,擁戎馬於涇上,護田穀於回中”句(《李商隱全集》).李商隱詩文和唐胡曾的《回中》詩,不僅為涇州增色,更證明唐代人認定回中與涇州是一個地方.
        “據郭沫若先生考證,著名詩人李白到過涇川”(《可愛的平涼》).
現代大作家張恨水30年代赴新疆途經涇川,寫了《瑤池 》《涇川 》等散文.
作者: 匿名    時間: 2009-7-3 17:48

》等三篇關於涇川的散文(《張恨水散文集》).
       
       
        张怀群: 涇川西王母文化遺產在世界文化遺產中的地位[九]
        
九、涇川西王母祖廟與涇州城、佛教繁榮的映襯
        “涇川王母宮是天下王母第一宮”(張光複《平涼詠》).其“規制整嚴、輪奐麗美、大非昔 比”(明彭澤《重修王母宮記》).自漢始建王母宮以來,涇川西王母文化遺存之所以能沉積厚重,不斷豐富,決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以雄厚的經濟基礎和涇州在朝廷的地位決定的,只要回眸涇州城和涇州佛教的曆史,便是照應和旁證.
        涇州城自古“誠西北的大都會也”(《涇州志》).城“東西南北各長七華裏,周長二十八華裏,面積相當於今涇川縣城的十倍,是西北少有的大城.唐代詩人李商隱《安定城樓》詩,首句雲“迢遞高城百尺樓,”可以想見箭樓巍峨,雉堞高聳,昔日雄城的規模,真是據山川形勝,扼交通要道.《讀史方輿紀要》評之雲:“山川環帶,水陸流通.連絡中外,翼帶東西,誠關中之襟要也.”“城西北角有兩座漢代烽火臺.”“城內有商周時遺物和大量漢代瓦片堆積.”出土“漢率善羌長”銅印一枚,新莽時“別部司馬”銅印一枚,北魏永安三年“涇州之印”銅印一枚,北周天和三年寶寧寺比丘慧明舍利石函一件,以及聞名全國的唐代大雲寺金銀棺舍利石函等,出土的唐以後文物更多.”“古城始建於西漢,大修於北周和唐,宋代也有所補修.”“自西漢以下各代連續使用,未嘗間斷”.“在城內的水泉寺和盤頂子作過多次考察,發現大片西周文化層,厚約一米,面積約6000平方米,確系共國遺址,古城上限可推至周初或商代,如以周初計算,約有3000餘年的曆史.”涇州城是“西北少有而且保存基本完好的曆史名城” (祝世林《平涼古代史考述》).
        《涇州志》記載:“涇州古城內有兩漢墓群,漢宗室葬此.陳平墓,在回嶺.”
        涇川,自漢武帝置安定郡後,數千年的戰爭和文明不斷變成曆史,曆史不斷變成新的文化,一層一層積累,古城繁榮就是必然.而佛教之盛,在中國曆史上也不亞於任何一個佛教聖地. “圍繞州縣城郊,曾出現過規模很大的寺院四處:王母宮石窟建於北魏早期;嵩顯寺(今高峰寺)建於北魏永平六年(509年);南石窟寺建於北魏永平三年(現為全國文物保護單位);水泉寺建於隋開皇元年(581年).這些寺院全是佛教聖地” (《涇川與西王母》).
  “北魏時的涇州是很值得研究的.解放後,由於曆年以來興修水利、改土治河,使地面發生很大變動,據解放初期文物工作者張映文同志(已故)的考察記載:南石窟沿涇河北岸長15裏許,羅漢洞長一裏多,丈八寺與泰山寺都不是孤立的,而是沿涇河兩岸開鑿連續不斷,只是因石質不好,風化太甚,當時可以尋到的遺跡,一些散在的石窟現在連痕跡也難找到了.以此推斷,當年自涇州以東沿絲綢之路,曾有連續不斷的佛寺,如作為一個整體看,其規模是巨大驚人的,甚至可以超過敦煌、武威.它給我們以下啟示:第一、絲綢之路商旅往來,十分繁榮.第二、佛教興盛已達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十六國時高僧竺佛念曾駐?於安定,譯經大師鳩摩羅什的弟子中道溫、僧契是來自涇州的僧人.北魏雖未見有關記載,如此大量的佛文化遺存,應曾經是有大量僧侶的集中地.第三、大量石窟佛寺的營建,必須有雄厚的經濟基礎.沿絲綢之路東來,一路多是邊荒之地,翻越隴山,到達關中,才算進入中國內,涇州是進入關中後的第一個政治軍事中心的大城市 ,一定是人口集中、經濟繁榮.”(祝世林《平涼古代史考述》).
除此以外,據《涇州志》載,至清代時,涇川存有周代至明代的名勝達66處.




歡迎光臨 免費算命免費八字算命免費紫微斗數算命│開放免費廣告張貼區 (http://seotwbbs.wusi.info/) Powered by Discuz! 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