涇川:西王母文化發祥地
——涇川五大遺產之一:西王母文化發祥地遺產錄
張懷群
一、定位
何謂西王母文化
西王母文化是原始文化,初民哲學.西王母文化在博愛、和平、親和、長壽、想像力、美學、詩歌、音樂、舞蹈、美術、天人合一、同殤生靈、生態環境諸方面,都以獨特的藝術和美學成就形式,營養一代代兒女,促成了其創造性的天才傑作.西王母文化位於中華5000年文化源頭,對人類東方住區的和平與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
昆侖,則是西王母文化的脊樑.
毛澤東60多年前寫的《昆侖》一詞,起筆地理、文化,著眼政治與全球生態,預言了當今世界和平與發展的兩大主題.關注當代生存狀態的人類,尋根西王母文化成為必然.
古之西王母,是中國西部羌戎各民族處於母系社會階段的女性首領.西王母鼎力相助黃帝戰蚩尤,使黃帝取得最後勝利.黃帝文化之根和發展之路與西王母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西王母和軒轅黃帝一樣,都是中華民族歷史上的真實人物.她既是一個女王又是一個部落、國家、民族的名字,她代代相傳,從軒轅、堯舜到周穆等中原帝王都有幸與西王母會面,是為史實.
道教和民間傳說認為:西王母衍化成了王母娘娘,軒轅帝演義為玉皇大帝.由於史實遙于史前,王母瑤池、蟠桃盛會,天上人間、玉皇大帝等一整套具有東方色彩的西王母神話體系也完成了,《山海經》、《淮南子》、《穆天子傳》、《西遊記》裏,該神化體系得以全面展示.
曾經給中國史前文化有過巨大影響的西羌各民族,歷史上有三次大遷徙,促進了亞洲腹地各民族的大融合,傳播了當時居於先進地位的羌戎文化,西王母不僅升格為最愛中國人尊敬的東方女神,東方美神,也受到了日本、東南亞、中亞、西亞人民的崇拜和欽佩,西王母已成為一個世界性的文化現象,其文化人類學的豐富內涵將帶動一個世界性的專門學問——西王母學的崛起.
西王母部族圖騰為虎,中原民族圖騰為龍,虎的傳人西部遊牧民族與龍的傳人中原農耕民族共融為中華民族既龍的傳人之後,西王母被龍的傳人尊為中華人文先祖之一.
古籍有“夏道衰,而公劉失於稷官,變為西戎,邑於豳”的記載,也有“秦用戎人由餘而霸中國”(《史記•鄒陽傳》)的說法.
涇川地區史前屬“豳”地,涇川回山又連系著昆侖萬山.西王母(昆侖)文化以傳說為形式,給周秦之先的青海、新疆留下了浩瀚無垠的西王母神話遺存;以信仰為形式,給周秦之後的涇川地區留下了中華民族崇拜祖先的西王母祖廟、廟會遺存.道教則把天體形成的主體學說在東華主陽、西華主陰的地理概念中展列,涇川地區位於涇河上游,是東部與西部交融的邊陲,不僅在周秦時代,甚至晚于唐宋,總占盡了東華之“西疆”,西華之“東緣”的歷史地理風光.西王母祖廟矗立於涇川回山,內地或中原民族的西王母信仰從這裏起源,則天經地義.
涇川有始建于西漢元封年間的天下王母第一宮,是國內最早最大的西王母祖廟,它不似其他地方一廟、一池這樣簡單的遺存,而是一處專門的完整的關於西王母的聖地.西王母祖廟與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中華人文先祖之一西王母的思想信仰有著十分重要的關係.
涇川有始于宋開寶元年(968)的農曆三月二十西王母廟會,距今已有1033屆,是國內罕見的西王母民俗.其廟會規模之大,歷史之久,響影之遠,在全國所有西王母廟會中可謂第一,獨特、珍稀、悠久.
涇川祖廟供奉的西王母被臺灣100萬西王母信眾尊為主神兼祖先神.近十年多年以來,有80多批100多個代表團前來朝聖,並捐資與涇川人民共建王母宮.西王母成了和平的象徵,團圓的象徵,西王母祖廟已成為促進兩岸統一的一種不可忽視的重要文化載體.
涇川王母宮居回山之巔,與誇父峰東西相望,涇、汭二水在回山下相匯,是為天下無二的奇特自然景觀.
涇川出土的西王母經典文物有;周代早期的虎(饕餮)紋“父丁”銅觚、“母已”銅爵;戰國時代的龍提梁飛虎鳳鈕銅壺,其主體是飛虎,提梁是龍,龍虎不可分離,是龍虎民族相融的最早見證;有在漢王母宮遺址出土的通高0.97米,重約150公斤的古代樂器竽,鈕為神獸,高17釐米,該古代銅質打擊樂器與漢樂府《上之回》歌辭不期而遇;有在漢王母宮遺址出土的降真樹樹根,至今木質堅硬,檀香撲鼻.
有《王母經》、《玉皇王母經》為代表的各種經文100多種2000多部.
歷代與西王母有交往、過回中的帝王有:黃帝在關隴所留遺跡證明,他與西王母交往是可能的.涇川古稱回中、安定、涇州,《漢書》載:回中在安定;回中一詞最早見於秦回中宮,《史記》載:秦始皇過回中.《漢書•本紀》載:漢武帝11次行幸回中、安定.南朝南梁簡文帝蕭綱寫《上之回》,宋太祖趙匡胤宴請三鎮涇州的張鐸後,張鐸與陶谷感恩,陶谷寫“重修回山王母宮頌”碑文,張鐸重修王母宮.
漢樂府現存18首,第4首《上之回》專頌漢武帝通回中道,拜訪回中(涇川)的史實.之後,李白、李賀、陸游、湯顯祖等10位詩人都寫了《上之回》辭.
《全唐詩》收錄的胡曾《回中》詩云:“武皇無路及昆丘,青島西沉隴數秋.欲向生前躬祀日,幾煩龍駕到涇川.”該詩指明涇川與回中是一個地方,也道出了漢武帝在涇川回山拜訪西王母的歷史事實.至遲在唐代,涇川回山已成為全國公認的西王母聖地.
宋陶穀感念帝恩所撰《重修回山王母宮頌》碑,今倖存涇川,碑記西王母古部族歷史和涇川有祖廟之史實,是國內現存的記載西王母史跡、祖廟最早的碑刻.還有宋、金、元、明、清重修王母宮和名人題記碑刻數十塊,《隴右金石錄》收錄.
清乾隆十八年(1754)《涇州志》收錄王母宮詩、賦、碑文、記81篇,是國內地方誌載西王母史跡之最.
歷代著名詩人、文學家李白、李商隱、王昌齡、張籍、溫庭筠、范仲淹、騰子京或遊歷涇川回山,或賦詩題記,以他們和簡文帝、張正見、蕭愨、沈佺期、盧照鄰、陸游、湯顯祖為代表的古今詩人頌涇川王母宮的詩文達500多篇.
林則徐在日記中記載了他見到的涇川王母宮,譚嗣同、于右任、張恨水遊歷後賦詩、題聯、作文.
現代名人宋平、耿飆、錢偉長視察回山、王母宮,肖華、張愛萍、楊靜仁為回山賦詩,為碑林題名.
涇川有村落西王母節會、紀念儀式、王母蟠桃會、采聖水儀式、王母宴、小吃、神話、故事、民歌、民間器樂曲、皮影等遺存.
有百年至1500年古樹木4000多棵,有百年至400年現還產果的柿園、棗園、核桃林3處達3000多畝.森林覆蓋率為34.9%,是“中華名果”紅富士為代表的水果之鄉,蟠桃之鄉.有瑤池泉、暖泉等10處礦泉,日出水量1萬多立方米,有涇川溫泉等4處溫泉,日出水量1萬多立方米.
涇川西王母文化遺產總量達3000多處(件、種、條),其歷史地理、歷史文物、崇拜祖先的有形與無形遺存,無一不滲透了西王母文化對藝術和美學的影響,與西王母思想、信仰有著十分重要的關係.使涇川成為古今公認的西王母文化發祥地,海內外華人和臺胞朝拜導根謁祖的西王母聖地,中華人文先祖之一西王母民族民間信仰的最早起源地.
二、遺 產
(一)歷代帝王與涇川西王母文化遺產
1、黃帝與西王母交往的可能.《史記》載:黃帝勢力“東至於海,西至於崆峒(與涇川相鄰的平涼)”,關隴有軒轅谷、黃帝問道處、子午嶺橋山黃帝塚、陝北黃帝陵等,把這些點連成線,沿線推廣到面,證明黃帝在涇川一帶活動過,西王母氏族也在此繁衍.
2、周穆王西征見西王母.周穆王世系周文王、周康王、周共王在涇川、靈台有密須國、共國、阮國勢力,涇川今存“共池”.《詩經》言:“密人不恭,敢距大邦,侵阮祖共”,指周文王伐密事.《左傳•昭公九年》載:周王朝勢力未越過隴山,周穆王終生行旅也未越過隴冊.“《史記•趙世家》中所謂‘穆王使造父禦,西巡狩,見西王母,樂而忘歸’的地方,大約也在涇川回山.因為周穆王會西王母的傳說,主要是基於這樣的史實:周朝多次西征,大都是討伐西戎之戰,周穆王與西戎部落重歸和好,與其女酋長以禮相見,使西部社會得以安定,各氏族得以友好往來,被傳為佳話盛事.”(柯楊《甘肅涇川與西王母文化》).周穆王在回山會西王母,宋陶穀碑有記,地方誌也記.
3、漢武帝11次行幸涇川朝拜西王母.《漢書•本紀》記載,從元鼎五年冬十月(前121)到後元元年春正月(前88)的33年中,漢武帝11次行幸涇川,《全唐詩》中的胡曾詩《回中》,道請了漢武帝的涇川之行.
4、南朝南梁簡文帝蕭綱寫《上之回》詩:前旆拂回中,後車臨桂宮.輕絲駐雲罕,春色繞川風.桃林方灼灼,柳路日瞳瞳.笳聲駭胡騎,清馨讋山戎.微臣今拜手,願帝永無窮.
5、宋太祖款待張鐸,陶谷感恩皇帝撰碑文,張鐸重修王母宮.五代張鐸於公元968年2月入京受宋太祖趙匡胤款待,三次鎮涇州,即動工重修王母宮,請當時名望僅次於皇帝的翰林學士承旨
刑部尚書知制誥陶穀寫出了“重修回山王母宮頌”碑文,又親筆題寫了碑額,即組織民力,重修王母宮,碑文云:“太師清河公受帳建牙,三臨安定,軍功政事,紀在旗常.是邦也,壓涇水之上游,控西戎之右地”,“戊辰春二月,公介圭入覲,駿奔上都,天子設庭燎以延之,奏肆夏以寵之,臨軒絕席以綏懷,大略繁纓而錫命.禮成三接,詔還三接,詔還舊鎮.公既旋所理,來謁靈廟,齊莊有感,盼蠁如答.申翕主者,鳩工繕修,雉蔓草於庭除,封植嘉樹.”“穀也,學非博古,才不逮時,論恩廖冠於詞臣,敍事敢逾於實錄,久直金鑾之殿,視草無功,強窺朱窗之雀,偷桃知愧,謹為頌曰……撫弇山(回山之南山名)之舊石,紀涇水之仙祠”.陶谷張鐸感念皇恩與王母業績,促成了宋碑和王母宮重修及三月二十西王母廟會之始.
(二)西王母祖廟王母宮 歷代遺存和修復後的涇川回山王母宮建築群有:西王母大殿、東王公大殿、三清殿(修復已奠基)、三皇殿、五帝殿、一天門、二天門、三天門、金大安鐵鐘及鐘亭、回屋、瑤池宮亭、祭壇、瑤池山莊等.
(三)西王母祖廟農曆三月二十廟會
廟會自宋開寶元年(968)王母宮重修竣工之日始,至今已是第1033屆.參與者為陝甘寧民眾、臺灣西王母朝聖團,最多達10萬人,山下國道堵塞半天之久.是日,涇川城居民傾城出動,信仰與貢獻不計,多以祈求長壽幸福、國泰民安為主旨.
(四)西王母聖地自然景觀
回山(回中山),祖廟所在地;涇河、汭河在山下相匯;回山麓瑤池泉、暖泉7處,皆為礦泉水,現存瑤池夜月亭、三霄宮.
夸父峰,王母宮座西向東,夸父峰座東向西,傳為夸父倒鞋內積土而成,夸父棄杖,衍為涇川桃林(蟠桃園),《安定圖經》、《太平廣記》、《中國上古神話演義》、清《涇州志》有載.
弇山,回山之南,相隔汭河,遙遙相望,是為王母之山,《中國上古神話》、宋陶穀碑、《涇州志》等多有記載.另有回中道、朝那城、朝那廟、朝那溝、回中裏等西王母地名遺址.
(五)西王母(穴處)古窯洞4萬餘孔
縣境有明、清古窯洞和近代窯洞為結構的地坑、明莊、半明半暗莊村落200多處,遺有窯洞4萬多孔,一部分今還使用.該窯洞民居與四合院組成西戎與中原民族融合後的降居區關隴黃土高原上經典式的居民例證.
(六)出土的西王母經典文物
1、周代早期虎紋(饕餮)“父丁”銅觚、“母已”銅爵,70年代出於涇川,是王母宴酒器,為周穆王在回山會西王母提供了考古資料.
2、戰國龍提梁飛虎鳳鈕銅壺,壺身為一隻生著翅膀的飛虎,四隻虎爪支撐,虎頭巧妙地製成壺嘴,龍身翅起成半圓形與虎頭雙耳相接,成壺的提梁,精緻的壺蓋小鈕是一隻舉目遠望的鳳凰,70年代出土於涇川,是為王母宴酒器.該壺集虎、龍為一身,象徵著東部農耕先民的圖騰龍和西部遊牧民族即西王母羌戎祖先的圖騰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依相存,難捨難分,是西王母古戎族虎的傳人與中原諸夏民族龍的傳人融合的完美證據.蓋上鳳凰,寓帝王之儀,即可隱喻女性的西王母,也證明此物主人貴為帝王,又說是西王母信使三青鳥.該文物證明著周代以來中原帝王與西王母部族首領在涇川交往的歷史,它與周代觚爵相遇成一套完整的酒具,與王母宴、以虎為圖騰的西王母部族在涇川一帶與龍的傳人長期交往共創華夏文化的歷史相吻合.
3、漢代銅打擊樂器鐓于,通高0.97米,重150公斤,鈕為神獸,高0.17米,1995年出土於回山漢王母宮遺址.該樂器是演奏漢樂府《上之回》歌辭的硬體.
4、漢王母宮降真樹樹根,1995年出生於回山漢王母宮遺址,該物歷經2000多年而木質堅硬,檀香撲鼻.
(七)碑刻史料
北宋四朝元老、翰林學士承旨八座刑部尚書知制誥陶穀撰,大書法家上官?篆書的《重修回山王母宮頌》碑,是國內倖存的記載西王母史跡、祖廟最早的碑刻,碑陰碑側有題名刻20條,宋代達19條.清代吳縣葉鞠棠《語石》評價此碑:“宋篆不及十碑,此其一也”.“乃秦隴之間名跡也.”“平涼之崆峒山,秦州之麥積岩,成縣之天井關,亦皆有宋人題名,但廖廖無幾耳.”民國慕壽祺《重修涇川王母宮正殿記》評價該碑說“陳奕禧《皋蘭載筆》、趙搢《金石存》、吳縣葉鞠棠《語石》、宣統《甘肅新通志》、《隴右金石錄》俱著錄宮山一塊石,為西北生色”.《隴右金石錄》把僧夢英行書、上官?篆書的陶穀碑文及附記、評注一併收錄.第二塊重要的碑是明嘉靖壬午年五月(1522)由太子太保、兵部尚書彭澤所撰的《重修王母宮記》,也存在回山.《隴右金石錄》收錄了涇川與西王母宮有拳宋、金、元、明、清碑刻15塊,其中有宋(大觀四年八月)上之回詩碑、金(大定25年)王母宮題名十一碑、有元(太宗戊戌)重修王母宮碑.宋至清以回山、回中山冠名、題名碑共有48塊(條).現還有西王母萬碑林碑刻600多塊.
(八)文獻記載
《山海經》記涇河與西王母.
《黃帝出軍訣》、《玄女傳》、《黃帝內傳》、《博物志》、《續博物志》、《繹史》、《西王母傳》、《莊子》、《禹貢》、《輿地志》、《甘寧青史略》記西王母助黃帝戰蚩尤,授符,授地圖,黃帝見西王母後鑄鏡、獻白王環及佩.《史記》、《漢書》載涇、渭、洛三河中上游有“回”字的地名和建築,記“回中在安定(涇川)”.
《古今圖書集成》記漢代回中宮就在今涇川回中山.又記回中山脈自昆侖來,上有王母宮,下臨涇水,一名回山.
明嘉靖《陝西通志》載:“涇州西五里王母宮內有唐•崔立詩碑”.《隴右金石錄》記此碑:“王母宮詩碑,在涇川回山今佚.”
清代《共成善果冊》記涇川王母宮始建于西漢元封年間(公元前110年).
清陳奕禧《皋蘭載筆》言:“涇州北門外渡汭五裏有回中山,山巔有西王母祠,相傳漢武帝求仙西王母,乘五色雲降此宮中,舊多古碑佳跡,州人以摩拓為累,瘞土沉流,消磨略盡.”清陳奕禧《皋蘭載筆》、趙搢《金石存》、吳縣葉鞠裳《語石》、宣統《甘肅新通志》、民國《甘寧青史略》、《隴右金石錄》皆錄宋陶穀碑文或清以前涇川回山王母宮碑刻等遺存.
日本白鳥庫吉《大秦國與拂?國考》,鄭振鐸《中國文學研究•民族文話》、吳晗《西王母與西戎》記西王母為陝、甘高原“西戎”的別名和周的邊陲在甘、寧、緩遠一帶.
《甘肅涇川與西王母文化》、《尋根》集’99涇川海內外西王母民俗文化(神話)學術研討會學術成果,一致認定涇川是西王母文化發祥地,涇川回山王母宮是西王母祖廟.
(九)漢樂府《上之回》、《全唐詩》及歷代詩人詠涇川與西王母
漢樂府饒歌今存18首,第4首《上之回》是對“漢武通回中道、後數出遊幸”的讚美.《上之回》之“回”指回中.之後、南朝、隋、唐、宋、明詩人簡文帝、張正見、蕭愨、李白、李賀、沈佺期、盧照鄰、陳子良、陸游、湯顯祖都寫了《上之回》,也都描寫了回中.
《全唐詩》收錄了胡曾的《回中》詩.
李商隱在安定城《涇川水泉寺》客居三年,為王茂元幕,多次遊歷涇川瑤池、回山,寫了《回中牡丹為雨所敗》、《瑤池》、《安定城樓》詩和記“回中與涇水”的散文.
李白、王昌齡、張籍、溫庭筠、范仲淹、韓琦、滕子京、吳鎧或遊歷或治涇州,或留有(涇川)題記.
林則徐經涇川的日記中寫道:“西南山上有王母宮,其下堅碑雲:古瑤池降王母處”.
譚嗣同遊涇川瑤池後,寫了“為訪瑤池歌舞地,飄零黃竹不堪聽”的詩句.
明清進士、大臣彭澤、岳正、趙時春、唐龍、薛綱、金世儼、徐乾學、安維峻、武全文、楊美益、黃輝、曾士毅、孫永思、郭崇嗣、洪翼聖、姚孟昱、謝少南、王鶴、楊巍、張邦教、楊楫、王之誥、練國士、劉天和、藍偉、萬象春、靳學顏、何汝仁、王令緒、張延福、謝訚祚、李瑾、張培本、李廷夔、馬得亨、劉慶雲、李廷蔚、諸治孫、張煥先、李渭蕃、葉禮、馮如京等都遊歷涇川回山王母宮後賦詩,《涇州志》、《甘肅竹枝詞》等收錄.
于右任遊涇川瑤池後題聯:“升年氣接文孫駕,萬里雲開王母宮”.張恨水遊後寫了《瑤池》、《涇川縣》等三篇散文.收入《樂府詩集》、《全唐詩》、《全宋詩》及古今詩集的詠涇川西王母詩作達500多首.
(十)《涇州志》等五部地方誌載西王母
清乾隆十八年(1754),進士、涇州知州張延福著《涇州志》,收錄了宋、明、清記詠涇川王母宮的詩、賦、文、記81篇,是國內地方誌載西王母祖廟和遺存最多的地方誌.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張元?著《涇川縣採訪新志》、民國34年(1945)鄒光魯著《涇川縣誌稿》都記載了涇川西王母遺存.
(十一)佐證文物:漢武帝時“龍淵宮燻爐”出於涇川 《隴右金石錄》記載:“龍淵宮燻爐出於涇川今存”.民國張維《隴右金石錄》記載:“龍淵宮燻爐重五斤三兩,元朔二年工成造”.又說:“此器出於涇川,周約尺余,高七寸,圓型有蓋獨足,而下有承盤,有篆文,爐外側凡4行17字,為漢武帝時遺物”.《漢書•祠祀志》曰:“湫淵在安定,水在今涇州界,清澈可愛,不容穢濁.”“土俗亢旱,每遇此求之,相傳為朝那湫遺物”.
《隴右金石錄》對此物的第二條記載說:“漢龍淵宮燻爐,出於涇川今存”.“《漢書•武帝紀》:元光三年,起龍淵宮,在長安縣西,作銅飛龍,故以冠名”.“龍淵宮為西漢宮”句.張維考證後,認為燻爐為長安龍淵宮遺物並記載:“出於涇川今存”.
這件漢武帝時文物的史料價值很高,按前人考證:一為朝那湫遺物,多為求雨,不容污染湫水的清澈可愛.二為漢長安龍淵宮遺物,龍淵宮按《水經注》記載,宮為水廟無疑.
漢武帝時長安龍淵宮燻爐如何在涇川出土,值得有心人考證;如是安定朝那湫的漢武帝時遺物,也值得研究.總之,漢龍淵宮燻爐,與祭水有關;涇川回山瑤池以有聖水著名;這件不知如何評價的無價的國寶,當是漢武帝行幸涇川,王母宮建於漢代的有力佐證.
(十二)歷代名人與涇川西王母
歷代詩人李白、李商隱、王昌齡、張籍、溫庭筠、陶谷、張鐸、范仲淹、韓琦、滕子京、吳鎧、譚嗣同、林則徐、于右任、張恨水來涇川王母宮,朱元璋子韓王捐資大規模重修王母宮(1514-1522),歷時8年.
肖華、宋平、耿飆、錢偉長、張愛萍、楊靜仁、孫毅視察或題詞.
巴金、冰心、啟功、臧克家、舒同、鐘敬文、吳作人、華君武、伍紹祖、何振梁、邵華澤、洪民生、李真、譚右銘、史進前、沈鵬、陸石、謝冰岩、柳倩、權希軍、張旭、郭獻瑞、孫軼青、張西帆、陳雷、楊應彬、寇慶延、羅立斌、胡一川、胡鐵生、陳佩斯、劉鐵梁及16省書協、美協主席,韓、日、新、馬、汶萊國和港、澳、台書法家,各地作家、詩人1000多人題書、賦詩、寄語.賈芝、烏丙安、陶立璠、楊亮才、葉春生、梁白泉、柯楊、郝蘇民、程士榮等民俗界、民間文藝界名家來涇川召開學術研討會.
(十三)臺灣同胞絡繹不絕來涇川朝拜西王母祖廟
臺灣100多萬西王母信眾在考察了山東泰山王母池、新疆天池及涇川後認為:涇川回冊是西王母發祥地,回山上的王母宮是祖廟所在.近20年以來,先後有100多個“臺灣西王母朝聖團”來涇川尋根謁祖,其中的“積善丹鼎派”尊王母為其主神兼祖先神,稱為“母娘”或“金母”.一具共敬一個祖先的活動,一下子把海峽兩岸同胞的心緊緊地凝聚在一起,西王母成了和平、團圓的象徵,涇川西王母祖廟和遺產,成了促是兩岸統一的不可忽視的重要文化載體.
(十四)涇川海內外西王母文化主題研討會
1999年10月,中國民俗學會、中國神話學會、中國俗文學學會等單位聯合在涇川召開了'99涇川海內外西王母民俗文化(神話)學術研討會,會議認為:西王母信仰雖然遍及全國,但涇川作為西王母民俗文化發祥地的地位是不可動搖的.涇川王母宮建宮2100多年,無論從文獻記載、文物保護、民俗傳承方面,都證明涇川在西王母文化中的地位.楊亮才認為:涇川有正宗的西王母祖廟,如湄州島有媽祖祖廟.柯楊說:“涇川是西王母文化的重要發祥地.至遲在唐代,涇川回山已成為全國公認的西王母聖地.唐代的人們認為回中就是西王母的發祥地應該是沒有疑義的.在中國數千年的歷史上,涇川始終被作為西王母民俗文化的中心來對待,是其他任何地方難以超越的.涇川王母宮始建于西漢元封年間,距今已2100多年,恐怕是最早最大的王母宮了.每年農曆三月二十一日,涇川都要舉行傳統的西王母宮廟會,其俗開始於北宋開寶元年(968),即宋代得修王母宮的日子,至今已有1031年的歷史,涇川西王母廟會規模之大、歷史之久、影響之遠,在全國所有西王母廟會中可謂第一,甚至成為心系兩岸,促進統一的一種不可忽視的重要文化載體.”
京、滬、遼、粵、蘇、浙、魯、豫、鄂、川、渝、陝、甘、寧、青、台及英國學者120人參加研討會,收到論文53篇,有41位學者在會上做了學術張貼,會議收到美、德、法、日、新、波蘭、新西蘭、港、台及京、滬、豫、晉、蒙、浙、蘇、皖、湘、鄂、贛、粵、桂、川、渝、陝、甘、甯、青賀信、賀電92件.
(十五)“中國西王母文化名城”等殊榮
1999年10月,國際亞細亞民俗學會、中國民俗學會領導考察涇川遺產和保護情況後,授予涇川縣城——中國西王母文化名城、涇川王母宮——中國民俗文化重點景區、涇川涇龍牌紅富士蘋果——中國民俗禮儀名果,涇川罐罐黃酒、涇川火燒子、涇川長面——中國著名民俗傳統食品、涇川溫泉——中國瑤池民俗健身浴稱號.
(十六)研究成果
近20年以來,涇川出版有《西王母旅遊報》、《今日涇川》報“西王母文化”副刊、《西王母》雜誌;出版了西王母文藝叢書、愛我平涼叢書•西王母文化卷,有《回中詩選》、《回中之旅》、《涇州之秘》、《西王母文選》、《涇川與西王母》、《中國西王母萬碑林入刻作品大典》、《西王母的故事和傳說》、《甘肅涇川與西王母文化》等書籍50多部,500多萬字.在大陸、臺灣、互聯網發表論文、文章、作品500多篇.
(十七)宣傳報導
近10多年以來,新華社、中央電視臺、《人民日報》、《人民日報•海外版》、《中國文化報》、《中國婦女報》、《華聲報》、《文匯報》、《羊城晚報》、《尋根》、《民俗研究》、《廣東民俗》、《福建日報》、《中國民俗》互聯網站、《中國道教》、臺灣《甘肅文獻》及港、澳、台報刊數百次宣傳涇川西王母遺產與盛事.
簡/繁體字翻譯 轉載來源
http://www.gs.xinhuanet.com/old/ ... l-lswh/xwmwh-03.ht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