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隨處可見的民俗遺存:西王母穴處與涇川窟洞民居
古籍載:西王母穴處.涇川的窯洞民居,從遠古使用至今,也已經幾千年了.現在處於山 溝半崖裏最古老的窯洞,當在1000年以上.涇川民眾自古穴居,只怕水淹,故現存的古窯洞都在溝邊、懸崖之上,幾千年水土流失,院落成溝,最高的窯洞在百米處.今人驅車過涇川,只要隨意一瞥,便見身邊的溝、崖、嶺上,都有如瞳仁般黑幽幽的窯洞 ,那就是上古的涇川地區民俗民居.廢棄的古窯洞到底有多少,誰也說不清楚,以一個自然小村20孔計,全縣有1466個小村(生產隊),有204個大村(大隊),古代的窯洞至少在40000孔以上.
200年前開鑿的窯洞,10多年前才基本閑置,未住人家,但百年前開鑿的窯洞,不少人還在居住,保存完好.涇川的窯洞民居分地坑、明莊、半明半暗三種,是黃土高原上極具典型的,而地坑又為典型之最,只有古涇州域內可見到.
地坑是從平地上挖下的約20米的四方深坑,從四面各鑽出三孔窯洞,窯洞深約10米,高約6米,寬約5米,上窄下寬,成拱圓窯頂,窯牆叫“窯肩”,多是與原沉積黃土連成整體,挖出門形,上留天窗,下無窗.以南崖面為正,從中間窯進去,窯右邊,在窯壁再挖約1米深的炕窯,內盤土坑,是用土坯(胡基)砌成炕牆,內填滿黃土,上覆一層15厘米厚的用長麥草和黃土和成的泥巴,兩個月內,邊捶打邊涼幹,幹透後取出黃土.從此,以麥秸羊糞豆或煤煨熱,晝夜不涼.炕左是鍋頭,安大黑老鍋一口,小鍋一口,蓋木鍋板,鍋頭外面置一木風匣吹火,鍋頭後放柴火,名“灶火”,灶火角立一黃酒大缸.灶火後置2米長、1.5米寬的杏木或梨木大案板,細長面在此擀出.案板靠崖處擺滿罐、盆、碗、碟、擀仗等.案板後置裝糧的條囤、蔬菜等.只有一孔窯洞的人家,在此處安一盤石磨,或盤牛槽,拴牛,觸及窯掌.從左進,依次是木櫃,很笨重結實,內放衣物和最值錢的家傳之寶物.上擱茶具煙具化妝品.
櫃後是兩個大水缸,條桌上擱面瓦缸、鹹菜罐,條桌後是面櫃,上掛面羅.這窯叫當中窯,是家庭辦理大事和最權威禮儀進行之處,也是全家團圓吃飯之地方.鍋頭連炕,冬天可煨燃料, 叫“烙炕.”春夏秋則不用燒炕,做飯的煙火進入炕下,炕也常熱;煙囪出炕角,從窯洞外直箍上崖頂.當中窯多是老母親住.右窯無鍋頭與炊具,多架起一對畫了花鳥的木箱子,是兒媳的陪嫁,是大兒子倆口及孩子的住處,窯內藏糧或木料.左窯是老人住,值錢東西和二老的一對棺材置於炕左旁.西崖面,挖出三孔窯洞,中間住人,左窯為磨窯,右窯為牛窯.北崖面的三個窯洞,左為豬圈,緊接著有一小窯,內挖10米以下的坑,叫“滲坑”,院內所有雨水可蓄,中窯是“洞子”,即上下通道,坡在洞內藏著,黑古隆冬.洞 子過去,是一淺淺的窯,內打井,約60米深,取黃土深處水,用井桶(小木桶)、井繩、轆轆攪水.井窯過去,是第三只窯,叫窯窯,一般是小青年住.東崖面,三只窯,也是婚後三對夫婦住.院內平整.有的在正面右窯上挖一高窯,住人藏糧.或在正崖面當中窯與左窯之間挖一暗窯,門在中間窯出,但門常年用什物堵嚴,內藏家產,叫拐窯或套窯.崖上一圈是“蓋牆”,牆後有場,碌碡壓實,碾糧與護窯.落雪了,從原上望去,什麼居所特征也無,只有從地下冒出鳧鳧炊煙.人們怕冷,縮手縮腳鑽入地穴了,原上空蕩蕩的.忙季,人們爬出來,在地裏下苦.有趣的是洞子,有的直上,有的朝北出有門,出門後洞朝西拐,箍成洞子,坡約60度,再做門樓與門,這種彎洞子可防盜,土匪如半夜把碌碡掀下,打不開第二道門,碌碡已陷在崖裏.
這樣的地炕、明莊、半明半暗的民居,各稱為一個莊子,一個莊子是一個單元,如北京一個四合院,即住一戶人家或三、四戶人家;每小村約50戶,每大村約500戶——1000戶,這樣的千戶大村落,全縣有200多個.
西王母穴居——懸崖古窯洞——古窯——今日窯洞村落,構成了西王母古國的居住文化,已引起世界各國專家興趣,這是西王母民俗居住文化留下的深深痕跡、遺存.
十五、新疆昆侖地區少數民族不信仰西王母與西王母民俗滲透於涇川百姓生活
涇川穴居與西王母古國居住民俗緊緊連系,還有西王母祖廟廟會外的村落廟會,“清雍幹時期,全縣戲樓有161座,縣城周圍就有17座”(《涇川曲藝志》).161座戲樓下,就是161處廟會,每年從正月初三起,至臘月二十八,幾乎天天有廟會,夏秋收割時只短暫停頓,廟會上無不有王母戲、王元音樂、王母禮儀.祖廟上有朝瑤池聖水民俗,有蟠桃會民俗(二項專文述),此外,還有十項民俗.
王母宴,從古傳之,各代不同,有長壽宴、蟠桃宴、青鳥宴等,菜名與造型、內涵多源於西王母文化典故.二、有百種小吃附助王母宴,也存在鄉下老百姓尋常歲月的一日三餐中,以麥面、玉米面、蕎面、高粱面、糜面、穀米、糜子米、豆類做成.這是遊牧民族轉為農耕民族後,從食肉到食植物種子的演變.三、罐罐黃酒,全家坐熱炕上,圍著一個方盤子的9個小菜,端來一瓦罐,黃酒糟放進去,分次兌開水,插一竹管,你一口,他一口,相傳吸吮,是王母宴君王之禮流變成民間之俗,意為長壽、團圓、和美.四、禮儀程序,生禮有:做滿月、百歲、戴鎖、卸鎖,此是婆娘娃娃過的事.婚禮上最有趣的是娶黑媳婦,至今存在,即雞叫動身,天亮前要把新媳婦娶在洞房炕上,是一種“搶婚”,原始婚俗濃厚,大有研究之處.有壽禮,以吃長面為正宗禮俗,涇川長面為何擀這麼長,即面越長壽越長.葬禮多行三獻禮、打醮.五、女哭.無論大喜大悲,女人以大哭一場為程序,邊哭邊在心中默念王母娘娘保佑.七、社火.春節演,分文社火與武社火.八、隴劇、眉戶和皮影、曲藝演唱.特別是曲藝的貢獻大,“南宋紹興初年(1131—1135)安定郡王趙令的《元鎮之崔鶯鶯商調蝶戀花鼓子詞》被王實甫編創成元雜劇《西廂記》”(《涇川曲藝志》).九、說古今,爺爺在夏秋月夜的庵棚裏,奶奶在雪夜的熱炕上,講王母娘娘的古今,在鄉下至今盛行.十、不信佛,不信上帝,只信王母,但無教儀,自由自在,只在心的最深處信仰,這正是形式上看不信仰什麼而卻有大信仰的獨特民俗.涇川回山下的民眾信西王母,天下的許多少數民族卻不信仰西王母而信仰佛教,伊斯蘭教,只有民族學回答這個問題之後,西王母古國與西王母神話的淵源才能研究透徹,西王母信仰遺存和信仰發源地不在新疆而在涇川地區的答案就很明確了.
十六、今日臺胞與涇川人共建西王母宮
臺灣同胞說:“道由元始傳給木公(東王公、玉皇)之後,現在由木公傳給了金母(西王母、王母娘娘、母娘)(劉映祺《論西王母》).據悉,僅臺灣信仰西王母者有百萬之眾,從90年代初至今,先後有50多批數千名臺胞來涇,共捐資數百萬元重修了西王母大殿、東王公大殿、三皇殿、五帝殿、回屋、一天門、二天門、三天門.下限至明代的一組龐大的王母宮建築群中的三清殿、文昌殿、無量殿、周穆王廟、漢武帝廟、北望河樓、南望河樓等建築也將恢複.
毀於清同治年間的王母祖廟,在人們心中不倒,今日臺灣同胞與涇川人在涇川重建西王母祖廟,是臺胞考證新疆天池、泰山王母池之後,以實地遺存為據的最後認定,別無第二種選擇.漢代王母宮重新以至永遠將在涇川回山矗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