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後由 厚成 於 2011-9-15 21:08 編輯
輔仁大學宗教學系內經學社身心靈義診
義診地點:輔仁大學淨心堂
日期:民國100年5月5日下午12:00~17:00
本文節錄自輔仁大學宗教學系鄭志明教授〈宗教醫療的特性〉《宗教生死學》
宗教原本就是人類重要的精神醫療系統,也可以被應用於生理的生存需求上,追求身心靈的整體和諧,是偏重在精神上與心理上的文化醫療,是人類長期生活傳承下的對應智慧,屬於心靈層次的精神需求與精神創造,有著對人與宇宙運作的闡釋模式,是社會系統中最深層次的存在,是人們所依賴的文化架構.
「宗教」與「醫療」的關係是相當密切,就人類文明的發展過程來說,「宗教」或許是人類最早的一套「醫療」體系.宗教的起源與人們生存的醫療需求是密切相關,人是一種物質的生命體,同時具有著精神性質的生命現象,不僅關注生理的保養,也有其特殊的心理體驗與價值安頓.面對著生理與心理的生存需求,「宗教」與「醫療」同時面對著生命的物質存有與精神存有,甚至精神性的宗教居於主導的地位,以人能思的生命主體,創造出宗教的觀念世界,來滿足人體的生理活動.
從醫療的角度,來重新看待「宗教」與「科學」的關係,其實是相當迫切的,人們需要科學性的醫療體系,更需要宗教性的醫療體系,在現代社會裏二者不必誓不兩立,反而要在文化上作精準的定位,瞭解雙方各自的屬性與作用,可以雙重並進來滿足民眾生存的具體需要.在醫療體系中,宗教與科學也是可以共融的,科學醫療與宗教醫療同是人們生命安頓的文化手段,不管是物質的或精神的,雙方不必相互證實,卻可以各依其文化本位來發展,滿足各種世俗性的生存需求,也可以開拓出各種神聖性的精神安頓.
宗教醫療無關於理性與非理性的分辨,不能純從科學的立場判定為欺人之術,宗教醫療是人們長期生活經驗的累積,其中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與堅強的生命力,經過數千年的傳承與發展,吸收了社會各種流傳的文化理論,以抽象的形上觀念來處理人體生理與病理的存在問題,基本上屬於精神文化的一支,是從人體與天地相互關聯的宇宙論下,發展出自身獨特的病因、病理、治則、治法等醫療體系.這種以宗教為核心的醫療系統,已超出了衛生保健與防治疾病的範圍,追求的是天人之間的和諧、協調與融洽,掌握到生命化生變易的生存模式,擴充人體機能的精神功能.
宗教醫療的社會性:
第一、宗教醫療是社會文化意識的傳播與實踐.
第二、宗教醫療是社會信仰本性下的生命形態.
第三、宗教醫療是社會心理秩序的具體維護者.
宗教醫療的時代性:
第一、宗教醫療不屬於科學範疇.
第二、宗教醫療是神聖的再體驗.
第三、宗教醫療是文化的再實踐.
現代人在面對宗教醫療時應有下列三種認知:
第一、宗教醫療不是對治疾病的萬靈丹.
第二、宗教醫療不是世俗生活的護身符.
第三、宗教醫療不是解除痛苦的麻醉劑.
在先秦與兩漢時代,天人關係的哲學體系有著空前的發展,但哲學與宗教的關係不是相對立的,就觀念系統來說是相傳承與相滲透.傳統人體與自然相感應的宇宙觀念,《黃帝內經》以完善的陰陽五行等氣化理論,建構出龐大的醫學體系,對後代宗教醫療的發展影響更大,比如道教醫療、佛教醫療等體系的建構與完成,是信仰觀念的具體實踐,傳達了人與天地鬼神相結合的神聖目的.
本文節錄自輔仁大學宗教學系鄭志明教授〈宗教醫療的特性〉《宗教生死學》 |